搜索 解放军报

拒绝“猫冬”,这支部队在雪域高原开展冬季大练兵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王雪振 冯 毅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1-02-08 07:01

一支合成部队的高原突击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王雪振 冯 毅

新疆军区某合成师官兵在海拔5000余米的雪域高原开展冬季大练兵活动。图为官兵进行匕首操训练。胡碧渝摄

这是风雪高原最为“冷酷无情”的时令。官兵们可从很多细节上,真切感受到这里的冬天:狂风暴雪总是说来就来,有时一夜过去,积雪便把帐篷堵得严严实实;极寒的低温仿佛要冻结一切,在室外活动不足5分钟,眉毛上都是冰碴儿……

在如此地域和环境中开展实战化训练,新疆军区某合成师其实并没有太多经验可借鉴,也没什么“前路”可循。翻阅往年的冬训数据,虽然不少部队有过“征战”记录,但系统性的经验少之又少。

人员、装备置于恶劣环境,练什么、怎么练、练到什么程度?能不能经得起考验,闯出一条驻训新路?这成了上至该师党委一班人、下至普通一兵需要认真面对和着力解决的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直面矛盾

我们到高原干啥来了?“猫冬”肯定不是正确答案

“高原训练太难了!”

这是该师某合成团六连四级军士长郑永强的切身体会。

那次,“武教头”郑永强组织连队进行装甲通信专业训练。为了适应高原环境,训练伊始,他适度放宽了训练标准、降低了训练强度。一整天下来,还是有两名战士因高原反应提前退出了训练。

训练刚展开就出现减员,郑永强被责令在连队行政例会上作检查。这件事传到官兵耳朵里。有人认为,这是不顾客观实际的盲目组训;有的甚至说,在高原上组织军事训练不科学。

又是一个平常的训练日,雪大风急。

因受恶劣天气影响,训练场上悄无一人。帐篷里,官兵们正在听连长马冬园讲军事理论课。这段时间,马连长连着一堂课一堂课地讲,大家耐着性子听。

眼瞅着帐篷外雪花飞舞,马冬园此刻最想做的事,是带着官兵冲进风雪,好好舒展一下筋骨,做一做战术动作,真刀真枪练一番。可一想起郑永强的“前车之鉴”,他那种冲动又不得不平复下来,咬着牙把视线挪到书本上。马冬园给自己打气:坚持就是胜利。

想训摸不到门道,训时又放不开手脚。这让官兵心里装着几分无奈、几分憋屈。

难道整个冬天就这样“猫”下去?也有连队大胆组织训练,呈现的场面却是:官兵不敢放开跑放开跳,以往干净利落的“三步登车”变成了“慢动作”……

一位团长坦言,极寒缺氧条件下,官兵其实也一度存在错误的补偿心理,觉得在如此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生存都是问题,还那么拼干什么?单论艰苦程度,在这里“躺着就算奉献”。

但问题是,躺着能打胜仗吗?

躺着的确不能打胜仗。可一旦出了安全问题,造成一定的后果,责任谁来负、谁敢负?

“练还是不练?”这个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却成了“艰难抉择”。

其实,问题也没有那么复杂。一次连队组织讨论,某火力团战士陈明问了连长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我们到高原究竟是干啥来了?

答案有很多种,可“猫冬”肯定不是正确答案。

“必须做出改变!”该师一名主要领导说,官兵的冷暖疾苦各级都放在心上,那么战斗力的涨落起伏更应被每个人放在心上。

走出误区

高原驻训不是仅仅为了生存下去,而是为了能打仗、打胜仗

“我们当前对军事训练的认识确实存在偏差,问题主要出在师党委这里。”议战议训会上,师领导带头反思。

该师组成考核组对各团军事训练水平进行考评,结果显示,基层经常性、基础性战备工作落实不够扎实。

师党委班子深刻自省:“过去的一段时间,驻训高原我们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加强过冬保障上,想着法子把官兵吃、住、乐搞上去,而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保持练兵备战的高标准、严要求,只求过得去,没求过得硬。”

有几个现象被摆了出来——

过去,某团机关为保障部队顺利过冬想了不少办法,板房、煤炭、保温篷布一趟趟运往驻训地,还有文化娱乐的投篮机、唱吧……

各营都建起了野战文化俱乐部,连里也有图书室、娱乐室,唯独没有室内训练场所。

机关下基层检查,对占用正常训练时间干杂活、出公差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哪个单位在过冬准备上出了纰漏,一定会被郑重其事地记录在案,当天晚上就会被讲评通报,搞不好还要写“情况说明”。

“这一现象,正是和平积弊的体现。”在某合成团三营营长王晓磊看来,抓好过冬保障,目的在于更好地练兵备战,让官兵不因衣食住行而烦恼,并非一味追求生活质量。

其实,基层官兵心里也着急。某团侦察连技师彭尚说:“我原本做好了上高原吃大苦的思想准备。惊喜的是,在组织关怀之下,有了给力保障,很暖心。可训练上不去,心里发慌呀!”

在某种程度上,该师探索部队大规模高原过冬方法路子难以达到“鱼与熊掌兼得”,走一些弯路在所难免。但关键问题在于:如果战争明天爆发,能不能拉得出、打得赢?这才是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围绕“该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高原寒冬”这一议题,一场大讨论在该师官兵中展开,逐渐形成共识:高原驻训,高寒和缺氧虽然可怕,但并非不可战胜,敢于挑战才是军中男儿本色。

某合成团下士冯玉哲引用一句歌词,向连队党支部递交了“请战书”:不能打仗,国家要咱干什么;不打胜仗,人民养咱干什么……这个道理当兵的记心窝!

冲进风雪

高原冬季练兵,既要“烧卡路里”,更要“烧脑”

喘着粗气,某合成团上士刘远祥爬上了临近宿营地的一座山包。不顾两腿发软、心跳加速,他赶紧摊开地图找点定位。

放眼望去,白雪茫茫,地图上标示的点位早已被积雪覆盖。刘远祥睁大眼睛仔细对照,仍一无所获,只好通过电台汇报:“任务失败,请求返营。”

“不练不知道,一练吓一跳。”刘远祥感慨,“当了10年指挥班班长,第一次出现连按图行进都搞不定的情况。如果是在战场上,我可能已经带着全班战友‘光荣’了!”

这是该师开展高原冬训的一段小插曲。面对陌生环境,他们从基础课目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官兵高原高寒环境下训练适应性,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强度。

为了使组训更科学,该师与邻近的野战医院联系,邀请高原病专家为官兵开办知识讲堂,并对训练进程科学筹划。

像郑永强这样的“武教头”,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们严格按计划落实训练,班里战士再也没有出现过高原病的症状。

“抓住难得的机遇和挑战,讲求科学练兵,部队战斗力就会实现质的跃升。”该师领导认为,高原冬季练兵,要把握客观规律、科学统筹规划,处理好“烧卡路里”和“烧脑”之间的内在关系,既要锤炼“铁脚板”,也要锻造“金钥匙”。

某合成团二营营长韩伟对此深有感触。一次实弹射击,由于没有掌握严寒条件下的射击要领,营里的“金牌射手”杨峰兵首轮7个目标只打中了2个。

“战车是我的老伙计,但上了高原,它的‘脾气秉性’和平时大不一样。”射击结束后,杨峰兵组织全营射手探索极端条件下的射击要领,教材翻了好几遍,笔记记了一大本,就连靶纸边上都写着心得。

“武器装备内部机件受冷收缩,战技性能异于平常。对于这种特殊情况,教材上是没有具体数据参考的,要靠我们一枪一弹摸索出来。”半个月后的又一次实弹射击中,杨峰兵和他的战友们按照实践总结的“极限射击法”,炮响靶落。他兴奋地说:“这半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

极限射击、极限越障、极限出动……这些被冠以“极限”的名称,都是该师官兵在风雪中琢磨出来的,蕴含着宝贵经验。还有那一组组新鲜出炉的数据,填补着特高寒条件下遂行作战任务的一个个空白。

“打仗不看季节,训练不分冷暖。”面对燃爆高原的练兵热情,该师领导头脑清醒:“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对实战,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

瞄准未来

“意料之外”是战场常态,高原过冬驻训其实是在倒逼官兵真正树起实战意识

尽管在高海拔高寒地域练兵备战,但操场与战场间的差距仍旧一目了然。

该师按照实战标准,对基层营连“临战课目”进行阶段性检验考核,某合成团三营五连被抽中“高原山地连进攻战斗”课目。

考核开始,全连官兵依令而动,开辟通路、重点破袭、追剿残敌……一系列动作紧张有序,一举拿下“敌”指挥所。战斗结束,令官兵惊讶的是,考核成绩被评定为“不合格”。

考核组现场揭晓了答案——

穿插分队选择的进攻路线在山的背阴面,这样虽然达到了隐蔽效果,但一旦天候恶劣,积雪可达1米以上,会严重影响通行,阻碍作战协同。

下车战斗时,连长统一下达停车口令,没有注意有3辆装甲车停在了水中。载员一下车,就踏入小腿深的冰水,靴子和裤腿全湿,这在高原极易造成非战斗减员。

装备抢修时,故障车辆停在白茫茫雪地上,构筑伪装时暴露在“敌”反装甲火器射程范围内,成了“固定靶”。

对此,连长余能源口服心服。“考核前,我们曾预想了多种可能发生的意外状况,但没想到还有这么多‘意料之外’。”

“‘意料之外’是战场常态。”在该师领导看来,一支部队的未来取决于它的实战能力,高原过冬驻训其实是在探寻怎样走向未来,如果始终抱守“意料之中”的思维,在高原上吃再大苦受再多累也于战斗力建设无益。

在接下来的训练中,该师各级指挥员尽可能设置实战场景,倒逼官兵真正树起实战意识。

“如果在战场上,敌人会放任我们摧枯拉朽吗?”“敌战车会一动不动等我们瞄准吗?”“敌机会像我们设想的那样只从正面出现吗?”……各式各样刁钻问题提出来,让官兵不得不研究应对方法。

如今,战场思维在倒逼中逐渐印入官兵脑海,并转化为练兵备战的实际行动——

高原装备启动困难,各分队依据作战需求,常态化设置“游动炮”“机动车”,全时处于待发状态,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敌情”;高原地下水位受气候影响较大,他们一改以往宿营地选择地势平坦、靠近水源的惯例,结合天候、水文、地形、任务需求等因素综合考量,避免出现“半夜抗洪”的尴尬;高原冻土施工困难,以往为了省时省力,疏散掩体多以班为单位构筑,如今都是距离、深度、维度均符合战备标准的单兵掩体……

“上一次高原要有一次进步。”在全师干部大会上,一位师领导讲道:我们必须让身体适应高原环境、思维对接高原战场,赶在“敌人”前面解决好制约战斗力建设的问题。唯有如此,才能拥抱未来、赢在未来。

版式设计:梁 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