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在这里初燃
新华社记者郭敬丹、许晓青
距离中共一大会址大约1公里的地方,就是上海市黄浦区南昌路100弄2号,墙上铭牌显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和“《新青年》编辑部旧址”。这里记载着诸多跨越百年的红色记忆,如今,经常有很多人来参观这栋石库门建筑。
100多年前,这里是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1920年,陈独秀等在此办公,中共上海发起组在此成立。《新青年》编辑部里,进步青年热烈讨论,探索救国方向。这个普通的弄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中心,还吸引了一大批有志青年去探究中国革命道路。

这是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南昌路100弄2号的“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和“《新青年》编辑部旧址”(1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说,从渔阳里“星火初燃”,到中共一大召开,我们党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个现代政党的基本要素和成立的逻辑过程。
在老渔阳里2号,陈独秀校对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1920年8月,这本影响中国历史的小册子正式出版。“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一百多年来,小册子中的真理养分滋养着中国大地,不断结出甘甜果实。目前,首版红色封面的《共产党宣言》在全国仅发现12本,上海存有5本。

1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和“《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内,讲解员在讲解。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距渔阳里约2公里,名为“辅德里”的老石库门建筑是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所在地。它还有一个“身份”,是中共一大代表李达的寓所,并且党领导的人民出版社、平民女校等曾在此办公,《共产党》月刊在此编辑,首部党章在此诞生……党的事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如今,中共一大会址正在修缮,中共一大纪念馆正加快建设,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也加紧提升内部陈列,这些场馆都将在今年“七一”前以新面貌开放,讲述红色历史。
“漫步上海的大街小巷,有许多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的‘第一’。”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说,这座城市为中国共产党诞生提供了现代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运动的各种条件,是初心之地、光荣之城。
根据上海市最新复核统计,上海现存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上海解放这段时期内的各类红色资源612处,包括旧址、遗址497处,纪念设施115处。
繁华热闹的街道中,这些红色地标静静矗立,记录了百年前进步青年的思考和呐喊,也见证着当下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一支名为“星火”的党员志愿服务队在讲解宣言故事、实践宣言精神;2019年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推出“话说一大:听00后讲建党故事”中小学生研学活动,让“小小少年”用稚嫩童音讲述他们学习到的建党小故事……
在上海,红色历史“走出”老建筑,融入城市日常。
(新华社上海1月19日电)

这是1916年9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封面。新华社发(上海市档案馆供图)

在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一支名为“星火”的党员志愿服务队部分队员在馆前合影(2020年6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拼版照片:左图是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的历史照片(上海市档案馆供图);右图是1月18日拍摄的南昌路100弄2号(新华社记者刘颖摄)。新华社发

1月18日,参观者在观看1954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的全套影印本。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这是名为“辅德里”的老石库门建筑,也是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所在地。目前暂停开放,加紧提升内部陈列(1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这是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藏的首版红色封面的《共产党宣言》(2020年6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1月18日,参观者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和“《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内参观。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1月18日,参观者通过VR设备了解进步青年们在旧址内活动情况。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