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空降兵某部政治教导员余海龙:守住新时代“上甘岭”阵地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刘丽群 李建文责任编辑:杨红
2020-11-10 13:45

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永远保持老红军本色。

——习近平

空降兵某部政治教导员余海龙:

守住新时代“上甘岭”阵地

■解放军报记者 刘丽群 李建文

余海龙(右一)参加跳伞训练。作者提供

2020年9月17日,空降兵某部礼堂。该部政治教导员余海龙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言:“2014年,我作为空军基层代表参加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吃‘红军饭’时,习主席把第一筷子菜夹给了我,并当面嘱咐我要‘传承好红色基因’,统帅的谆谆教诲始终激励我奋勇向前……”

余海龙在发言中用“无比振奋”“无比自豪”“无比难忘”“无比光荣”,讲述了自己16载军旅经历。

那一天,黄继光侄女黄英、邱少云侄子邱光兵和2008年抗震救灾中的“空降兵十五勇士”,齐聚一堂。

余海龙,1985年出生于湖北枣阳。2014年2月,他被任命为黄继光生前所在连第37任政治指导员,成为“黄继光英雄连”第3666名成员。

赴任伊始,在寻根塑魂“第一课”上,他和连队官兵重温了那个难忘的战斗时刻:1952年10月20日拂晓,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

在历时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像黄继光一样舍生忘死的众多英雄,已化为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屹立在中华儿女的心中。近70年来,“黄继光精神”已经成为我军“英勇顽强”的代名词。

余海龙很清楚,为了祖国和人民,关键时刻敢拿自己的胸膛顶上去,这才是“黄继光精神”的实质。今天,只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练就过硬本领,才能守住新时代“上甘岭”阵地。

作为一线带兵人,余海龙明白,政治工作干部适应未来战争发展和形势变化的需要,必须在做好政治工作的同时,主动学军事、学指挥、学科技。

2017年8月底,一场实战演练在某地拉开序幕。激战中,上级突然要求指挥员“军政互换”。余海龙接替连长,果断精准指挥,组织部队有效处置各类情况,展现出过硬的军事素养。

从指导员到教导员,余海龙的岗位变了,但不变的是探索打赢这一目标。面对打赢路上一个个“拦路虎”,他提出,换装先换脑,转型先增智。战斗力瓶颈在哪里就从哪里突破,战斗力跃升点在哪里就朝哪里进击。

担任指导员时,余海龙和连长一起立下“三个带头、三个最后”的规矩:训练考核带头上,空降跳伞带头跳,险重任务带头冲;一日三餐最后吃,休息宿营最后睡,训练结束最后撤。

余海龙对自己要求严格,为官兵设定的标准也比其他连队高。在他心中,优秀只算起步,破纪录领跑才是努力的方向。为此,连队每周组织一次10公里武装越野,每月开展一次不少于50公里的长途拉练,每季度进行一次野战生存训练。他带领官兵在一次次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中,锻造出钢筋铁骨。

余海龙扑下身子,铆在连队,带出的兵个个叫得响、人人过得硬。余海龙带兵喜欢说这么几句话:“进了六连门,就是六连人;走出六连门,带着六连魂”“第一只是合格,过硬才是标准”“在六连,只要有一名战士不思战,就是我这个指导员的失职!连队不会放弃任何一名战士”……

第38任“黄继光班”班长程强,老家在什邡。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空降兵十五勇士”在无引导、无标识、无气象资料的条件下,从海拔4999米高空惊天一跳,打通重灾区茂县、汶川与外界的生命通道。送别空降兵救援官兵时,时年12岁的程强立志长大要当空降兵。

6年后,程强如愿以偿来到“黄继光英雄连”。余海龙精心培养,帮他完成了从热血青年向全能战士的转型。一次赴青藏高原比武,由于高海拔缺氧,10公里武装越野的最后几百米,程强感觉自己的胸口火辣辣地疼。为了不让自己倒下,他在心里对自己说:“我是‘黄继光班’班长,绝不能给战友丢人……”最终,他拼尽全力第一个冲过终点。如今,程强已到军校深造,迈开军旅生涯新步伐。

“黄继光精神”,时刻激励着连队官兵们。在“我是兵王”争霸赛中,经历了三天两夜比拼的林长城,在翻越高杠时因体力不支几次滑下来。余海龙见状大喊了一声:“黄继光!”精疲力竭的林长城,瞬间像被注入了动力,大吼一声,顺势翻过了高杠。最终,他成功斩获“兵王”称号,荣立三等功。

连队战士汪文博右腿胫骨在训练中骨折,但在“当兵就当能打仗的兵”氛围感召下,他克服伤病困扰,埋头苦练,两次参加“我是兵王”争霸赛,斩获“兵王”称号。华中科技大学本硕博连读的高学历士兵向祺,在余海龙的教育引导下,把“诗和远方”变成脚下的奋斗之路,成为班里的专业骨干。

余海龙很注重以情带兵。2015年母亲节,战士易敏的母亲在微信群里留言:“你们的跳伞训练,我在新闻里看到了。虽然看不清哪个是你,但我知道其中有你。妈妈为你感到自豪和骄傲,假如部队需要你上一线,我支持!”这段话,来自余海龙的“亲情网”——一个由他组建、记录战士们点滴成长进步的家长群。

当年,黄继光给母亲写信,留下“不立功不下战场”的誓言,随后母亲回信鼓励他报效祖国。这段故事,让余海龙感受到亲人鼓舞的力量。他建起微信群,加强官兵与家人的沟通,用亲情的力量激发军人如火的激情和高昂的斗志。

某型全地形车列装部队,余海龙和官兵们一起探索出“人车分训练技能、以车为主练指挥、人车协同练战术”的组训路子,当年底就形成作战能力;成建制超低空跳伞试训,他们摸索出适用于实战的空降空投训练方法;平均海拔3000米,连队首次成建制赴高原实战化训练,伞训长带伞训骨干完成5000米高空跳伞,实施重装携弹多件空投,突破高原空降立体作战瓶颈,为提升部队全域作战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习主席强调:“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带头冲在前、干在先,是我们党走向成功的关键。革命战争年代,喊一声‘跟我上’和吼一声‘给我上’,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在“黄继光英雄连”,官兵们赓续前辈的胜战荣光,奋勇前进。

余海龙没有豪言壮语,但他有“三肿三消,才上云霄”的“铁腿”;他不是婆婆妈妈说教,而是雷厉风行“打头阵”。他身先士卒“第一跳”的勇气和“人在阵地在”的胆气,让全连官兵感悟到,唯有功夫下在平时,战时才有打赢的底气。

“黄继光精神”历久弥新,激励空降兵部队官兵奋力前行!正如《写封信给黄继光》的歌词所写:“告诉他,我们和他一样,挺起了军人的胸膛,一样爱祖国和家乡,一样筑铁壁与铜墙……”

短评

牢记嘱托,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和习主席同吃“红军饭”,习主席把第一筷子菜夹给他……这对于“黄继光英雄连”第37任政治指导员余海龙来说,是军旅生涯最难忘的一幕,其中饱含着统帅对基层官兵的深情厚爱和对部队传承好红色基因的殷切嘱托。

68年前,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舍身一跃堵枪眼的壮举,生动诠释了英勇顽强战无不胜的“上甘岭精神”,成为我军的集体记忆和精神瑰宝。

时空流转,变换的是沧海桑田,不变的是红色基因。如果说“黄继光们”是红色基因的缔造者,那么“余海龙们”就是“上甘岭精神”的赓续者。作为一线带兵人,余海龙把统帅的深情嘱托化作使命担当,用纵身一跃敢打头阵的勇气和实力,以身作则、带头冲锋,用实际行动的感召力使党旗更艳、军旗更红。

强军兴军的征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强军目标也不可能在轻轻松松、敲锣打鼓中实现,前进道路上还会有许多挑战和考验。奋进新时代强军征程,更加需要广大官兵牢记习主席嘱托,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赓续红色基因,不断创造新业绩,奋力谱写新篇章。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