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我们在战位报告|14°仰角,放飞向深蓝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作者:李娴 发布:2020-09-02 18:34:54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2013年8月28日,习近平冒着风雨来到海军某舰载机综合试验训练基地,观看舰载机滑跃起飞、阻拦着陆训练,实地察看有关设备。习近平亲切接见了首批上舰指挥员、试飞员和舰载机飞行员,高度赞赏飞行员在复杂气象条件下表现出的过硬本领和精湛技艺。临别时,他勉励大家再接再厉、深入钻研、勤学精练,早日成为优秀的航母舰载机飞行员。

关怀鼓舞军心,嘱托凝聚力量。七年来,这支部队牢记领袖重托,取得了由“昼间着舰”向“夜间着舰”、由“单机训练”向“体系融合”、由“近海飞行”向“远洋机动”等关键性突破,始终冲锋在海军航空兵转型建设的最前沿——

14°仰角,放飞向深蓝

█ 解放军报客户端记者 李娴

舰载战斗机飞行员——

这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事业。

但在其职业生涯中,只能拿到两次满分,

一次是开始,一次是结束,

因为在LSO(着舰指挥官)眼中,每一次着舰都要有新的成长……

而成长,对于这支舰载航空兵部队,同样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中国首艘航母何时能形成战斗力?”或许很多人仍不曾忘记,辽宁舰下水之时,被点燃的不只是喜悦,还有担忧。国外甚至有人断言:10年之内,中国海军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

当然,结果我们都知道,交接入列仅一年,“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驾驶歼-15战机在辽宁舰上的“惊天一落”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完美、震撼、壮观……当“飞鲨”一次次在航母上成功起降的画面和这些毫不吝啬的溢美之词频频冲上热搜时,这支部队、这群飞行员却开始了“从突破着舰到形成体系作战能力究竟有多远”的“冷思考”……

(一)

千米高空,夜色如墨。两架歼-15战机距离仅10余米,凭借微弱的灯光,飞行员卢朝辉和徐爱平驾驶战机成功实施对接,数分钟后,加油结束,战机脱离……继歼-15舰载战斗机具备昼间伙伴加油能力后,今年又成功完成夜间空中加油。

作为世界公认的高难度高风险课目,对于绝大多数陆基飞行员而言,具备这项能力意味着顶尖。然而,与我们的兴奋截然不同,飞行员卢朝辉十分冷静地说:“掌握昼夜间加受油技术,是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一项基本生存技能。”

把顶尖飞行课目飞成“基本技能”,并非出于一个优秀飞行员的“自我修养”,而是正如部队长张叶所说:“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舰载和陆基的区别,航母编队体系作战的刚性需求,决定着舰载战斗机必须走向远海大洋。”作战半径如何实现最大化?紧急情况下战机能否安全回收?想在大洋深处掌控自己的“命运”,就必须拥有这样的能力。

突破夜间空中加油,卢朝辉和徐爱平只用了三个晚上。尽管卢朝辉谈起这件事时非常云淡风轻,但我们依然还是能感受到当时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源自于他们对使命任务的清醒认识和作战理念的更迭。

军事领域从来就是理念引领技术先行先试的领域。相比突破一系列高难度飞行课目所获得的成就感而言,这支部队更想让它的飞行员从中明白——自己的战场究竟在哪儿。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用今天的装备打昨天的仗。

(二)

作为改革前夜破壳而生的新型作战力量,这支部队需要更新的“数据”远不止于此……“作为航母战斗力生成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我们是飞行员,同时也是舰员”,话虽如此,飞行员们却也坦言,当两种完全不同的兵种碰撞在一起时,其实没少擦出“火花”。

“进入X级战斗部署!全舰警铃大作,当时睡意就没有了,”飞行员卢朝辉和我们讲起了曾经的一次驻舰经历,“舰艇和飞行从作战到生活,习惯截然不同,对于飞行员而言,必须保证高质量的休息。”后来,这个问题很快得到了重视,但透过这一小段“插曲”,我们明白,舰机融合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的命题——

作为第一代舰载航空兵,摆在他们面前的,注定是一张白纸。最开始时,就连甲板上飞机如何停放都需要探索。当时,一天能在辽宁舰上起降的歼-15舰载战斗机只有寥寥数架。

大家都知道“海空一体,舰载战斗机不能做‘独行侠’”,可方向有了,路该怎么走?就是抱着这样一个“看得见却摸不着”的概念,他们不断会同机务、辽宁舰航空部门,一点儿一点儿地对舰面指挥、调运、保障等一系列流程进行梳理优化。随着“探路者”们留下的脚印越来越多,舰载机驻泊数量、单日飞行架次、起飞和回收效率也不断提升。

既需要在实现舰机融合的条件下“堆”出飞行技战术水平这个“代数时间”,更需要融入航母编队体系作战这个“几何空间”。舰载战斗机作为这一体系中的关键一环,也必须趟出一条向航母编队体系的融合之路,实现远海飞行,完成远海保障,进行远海作战。

2018年春,某海域风起浪涌,数架歼-15舰载战斗机先后前出,与辽宁舰航母编队所属多艘驱护舰、多型直升机密切协同,对蓝方数艘舰艇实施精确打击。这次在西太平洋开展的舰基空海对抗训练,标志着航母编队远海舰机兵力协同运用向深度拓展。

今年4月,辽宁舰航母编队又向着远海大洋破浪前行。海天之间,数架直升机相继升空,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背靠背”实兵对抗演练正式打响……一架架歼-15战机闻令而动,从航母甲板滑跃起飞,在警戒直升机的引导下,战机迅速锁定并摧毁“敌”目标。这是航母编队首次实施远海实战化部署,有效提升了编队体系下舰载机远海作战能力。

(三)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们干着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业,就要让思想的闪电走在时代的雷鸣之前。这支肩负改革之“重”的新型作战力量不仅要瞄准战斗力生成,更需要思维的重塑。而这种重塑,从体系作战能力生成的原点——飞行学员的培养,就已经开始。

要学会相信别人的眼睛,这是舰载战斗机飞行员面临的第一个思维转折点。“不要相信任何一个哪怕是最优秀的飞行员,可以在没有LSO的指挥下独自完成着舰,”飞行教官王勇这样告诉我们,“你看到的,并不一定是你看到的”,舰载机着舰需要非常精准,飞行员在空中的操纵大都会有偏差,而LSO可以及时发现飞行员看不到的偏差信息和发展趋势。

“稍偏左,点点高”“保持好”……跑道旁的着舰指挥工作站内,LSO曹先建手持话筒,果断从容地指挥一架架战机降落。他的身边,还有3名飞行学员,分别担任LSO助理,记录各架次飞机的油量、高度、速度等信息。让飞行学员走上LSO战位,视角的转换,带来的是理念的根植:对LSO的充分信任和绝对服从。一位飞行学员说,通过担任LSO助理,“精准、守纪、零容忍”的职业精神深深烙印在了他的心里。

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飞行教官们其实还有一个期待,那就是希望由他们编写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训练大纲能够在未来指导所有海军飞行学员,在“飞之初”就树立远海意识、舰机意识,这也正与海军航空兵转型建设不谋而合。

从面向远海的作战理念,到舰机协同的融合思维,再到“精准、守纪、零容忍”的职业精神,当思想的“天花板”不再成为战斗力生成的无形禁锢时,战斗力建设便会节节攀升。

历史,从来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梦想亦然。在这条浸满汗水、泪水、血水的追梦之路上,“尾钩俱乐部”的成员们在坚守,更在开拓。我想,中国海军的强大应该不会让人们等得太久……

责任编辑:马嘉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