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老兵哈斯巴嘎那:在这里,我找到被需要的感觉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作者:杨建荣责任编辑:姬彩红
2020-07-06 08:47

■哈斯巴嘎那

人物简介:哈斯巴嘎那,退伍军人,现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人武部职工,2016年开始担任昂素镇巴彦乌素嘎查扶贫第一书记。

背景链接:巴彦乌素嘎查,常住人口220户92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33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人口主体的少数民族贫困村。2015年以来,鄂尔多斯军分区和鄂托克前旗人武部接力对口帮扶该村。2017年8月,11户贫困群众全部脱贫。2019年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2016年4月12日,我被派往巴彦乌素嘎查担任扶贫第一书记。在村子里度过的第一个夜晚,记忆尤为深刻。

当时,巴彦乌素嘎查的基础设施还很落后,破旧的村委会办公室,窗户还漏着风,几张用木棍支起的跛腿桌椅是村委会的全部家当。当晚,在村委会办公室挨过生冷的前半夜后,最终还是顶不住寒冷“逃”回到面包车上。那天我下决心,要让嘎查的蒙古包不再挨冻。

上任初期,嘎查按照“党建工作引领、基础建设先行、产业发展带动”三步走脱贫计划渐进发展。1年半时间,嘎查组织活动阵地、卫生室、文化室进行了修缮,完成16户贫困牧民危房改造,打了16眼机井,新建棚圈20余个,改良草牧场560余亩。

2017年8月15日,11户贫困群众全部脱贫。摘帽那天,嘎查党支部书记哈斯其劳握着我的手说:“老伙计,脱贫任务完成了,你可以回单位了。这两年对家人亏欠不少,快回家吧。”

说实话,撂挑子的想法不是没有过。这里太苦,谁不想找个舒服点的地方。可也是在这里,我找到了被需要的感觉,它像绳子一样拉着我,让我舍不得走。

摘帽不是终点,是新生活的起点。“探索符合牧区实际的发展路径,培育特色产业,才能让嘎查成为‘希望的田野’。”军地现地调研时,老领导的一句话让我想了很多。

多次入户调研后,我有了一个大胆想法——带领牧民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民族文化搭台,唱绿色经济大戏。

巴彦乌素嘎查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聚集地,原生态民族歌舞是典型代表之一。听牧民说,脑明达利老人一家是原生态民族歌舞的技艺传承者,我打算登门拜访。

“我们都要放羊,没有时间搞这个。”第一次上门就碰了个钉子。长期身处草原深处,封闭的环境导致一些牧民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新鲜事物,不愿信,更不敢放手一搏。

一次行不通,那就“三顾茅庐”。经过多次推心置腹的长谈,脑明达利老人终于答应“出山”,并把家人和一批爱好歌舞的牧民动员起来,自发成立了欢乐牧人原生态艺术协会。农闲时,大家聚在一起创作文艺节目在草原上巡演。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欢乐牧人受邀参加北京国际民族文化艺术“一带一路”展演,并获得铜牌。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些牧民主动找上门来自我推荐,有精通马具制作的老手艺人查汉东、有擅长手工刺绣的老阿姨阿拉腾苏布德……他们的到来让我很兴奋。

在同鄂托克前旗宣传部、文化局对接,征得专家建议后,我和嘎查“两委”班子成员决定在村里建设一处集民族食品加工、民族工艺品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体验、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文化驿站。

经过10个月的筹备,2019年3月,文化驿站正式营业。驿站内设置了草原食品加工室、马具制作室、书法绘画室等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一位手工艺人在一旁介绍、指导,游客可以现场体验奶制品、皮具的加工制作过程。

“这两年,不少游客从外地慕名赶来,体验草原生活、感受草原文化,牧民收益日渐可观,”嘎查党支部书记哈斯其劳说,“发展草原文化产业的这条路子,我们走对了。如今,这片绿色草原真真成了一片希望的沃野。”

(中国国防报特约通讯员 杨建荣整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