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之中彰显伟大
——身边人眼中的李延年
新华社记者黄浩铭、贾启龙
种花养草、给年轻一代做讲座、和妻子相濡以沫……这是李延年离休后30多年主要的生活轨迹。他住的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小楼,爱穿军绿色的单衣,有时还喜欢拉着推车去市场转一转。从外表看,这位耄耋老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直到今年9月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的名字才被人熟知。
务实、低调,是身边的人对他的普遍评价。
“我们这些上过战场的人都这样,喜欢平平淡淡。”李相和说。他曾经和李延年在东北和朝鲜战场并肩作战,离休后,又一起居住在广西军区南宁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
身穿笔挺的军装、肩背着冲锋枪,这是1947年的秋天,李延年给李相和留下的最初印象。
战斗中,李相和看到了李延年勇猛的一面。那次战斗,我军对国民党阵地发起进攻后,李延年冲在最前面。
朝鲜战场上的346.6高地攻坚战中,李相和负责搬运弹药和转送伤员,李延年作为连指导员战斗在一线。李相和看着李延年带着连队200多人冲了上去,几天之后完成任务奉命撤出阵地时,这个连只剩下了40多人。
李相和说,李延年在那场战斗中荣立特等功,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称号,但凯旋回国后,他很少甚至不愿意跟身边的战友提及那场战斗的细节。
“在战友面前他不喜欢谈战场上的事情,聊天的时候一谈到这一块,他就会把话岔开。”离休干部王秉山和李延年当了30多年的邻居,但得知他的事迹是从部队的宣传资料和书本上,李延年自己很少提及。
李延年是战斗英雄,但他从来没把“英雄”二字挂在嘴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上。
离休后,李延年把关心教育下一代作为自己为党工作的新使命。他先后担任多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给多所中小学做过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报告。只有在和年轻一代交流时,他才会把亲身经历的战事,还原给只在影视中见过战争的年轻一代。
南宁市红星小学教师梁卉卉说,李延年多次来到红星小学为学生做爱国教育讲座。梁卉卉说,战争年代的历史,书本上有,老师也讲,但从李延年嘴里讲出来更有说服力,年轻人都爱听。
“印象最深的是李老讲到抗美援朝时说,敌人的弹片还残留在自己身上,身边战友一个个牺牲的情景萦绕在他脑海里至今无法忘却。他说着说着就眼睛通红,在场的师生也流下了眼泪。”梁卉卉说。
门诊部护师张莹2007年来到李延年所在干休所工作。李延年给她的印象是身体硬朗、表情严肃。老人家买菜回来时拉着手推车上坡很吃力,工作人员上前帮忙他都会拒绝,说这点事情自己能做,不麻烦别人。
更让工作人员感动的是李延年对妻子齐振凤无微不至的照顾。李延年的儿女不在身边,家里也没有请保姆。妻子齐振凤患病10多年,从买菜做饭到添衣喂药大部分生活起居由李延年来照顾。在陪妻子聊天时,李延年会说一些冷笑话,这时工作人员才会看到他脸上的笑容。
尽管战功赫赫,但李延年从不居功自傲,不为生活待遇向组织提额外要求。他说,我现在生活一切都好,感谢组织感谢党。
前段时间,干休所政委肖兮偶尔发现李延年家中收藏着一张几十年前的朝鲜地图,上面清楚地标记着当年李延年所在部队战斗过的地方。李延年指着地图中的一个点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和敌军交手的地方,他们自称实力最强,我们就不信这个邪,狠狠教训了他们一番。”
干休所干事苏筱负责所里老干部思想工作,她曾经问过李延年为什么不提当年战斗的事。李延年对她说:一回想起战争的惨烈场面,想起牺牲的战友,自己会好几天睡不着觉。现在和平安宁的生活,是烈士用鲜血换来的,看到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是他最大的欣慰。
(新华社南宁10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