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边关,就在眼皮底下
10万元,摆在了王继才的面前!
这辈子,他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钱。在别人眼中,对于当时年收入只有3700元的王继才来说,这一定是巨大的诱惑。
得到这笔横财,一点不难——只需给“蛇头”行个方便,让偷渡者在岛上住几天。因为小岛靠近大陆,一段时间,偷渡的想把开山岛当成中转站,走私的也想在岛上囤积物资。
然而,王继才一口回绝:“只要我在这个岛上,你们休想!”
有一种边关,就在眼皮底下,既需要身躯驻守,更需要灵魂操守。其实,当时的王继才,特别缺钱。儿子上高中需要5000元择校费,他拿不出来,只能借高利贷。多年之后,王志国还清晰地记得“父亲当时去借钱的窘迫和无奈”。
那年,一场大病袭来,医院一度给王继才下了病危通知书。治病把钱都花了,一家人可怎么过?王继才想放弃了。一天,他嘱咐儿子王志国:“这次我要是挺不过去了,你要像个男子汉,把这个家撑起来……”
钱,对于王继才一家人来说,太重要了。王仕花却说:“昧良心的钱,老王一分都不会要。”
最难的时候,王继才也曾动摇过。那年,实在挺不下去了,王仕花说:“你去找上级说说,咱下岛吧。”王继才硬着头皮,找到了当年派他上岛的灌云县人武部政委王长杰。不料,王政委已是癌症晚期。“继才,你岛守得不错……”病床上,王政委吃力地说。望着政委信任的眼神,王继才硬是把想好的话吞了回去,他握住政委的手说:“您放心,我一定把开山岛守好!”
一诺千金,王继才从此再没有动过下岛的念头。
1996年,看着他日子过得太苦,一位跑运输的朋友不忍心:“二哥,每个月给你5000元,下岛跟我干吧?”王继才摇了摇头。“你这么难,这是何苦呢,做给谁看呢?”听到这话,王继才火了:“我不管别人怎么看,人在做,天在看!”
经商热、打工潮、办工厂、跑运输……那些年,一水之隔的人们风风火火去挣钱,而“缺钱”的王继才一家却没有动这些心思。
为了还债,他冬天站在冰冷的海水里摸螃蟹捞海螺,浑身冻得僵硬,腰都直不起来。岛上的母鸡下了蛋,夫妻俩也舍不得吃,带到岸上去换钱。
为了省钱,送儿子去大学报到,他和儿子挤在宿舍窄窄的单人床上;一年四季,他只穿民兵的迷彩服……
“老王这辈子,没享过什么福。平时喝点酒,下酒菜就是萝卜干咸菜,偶尔捏一撮虾皮、炒个盐水黄豆就是好菜了。他总说,别人有别人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王仕花说。
王继才也不光省自家的钱。一度,上级为改善驻岛条件,派登陆艇给岛上送水。听说送一次水要烧7000元的油,他心疼了,连忙说不要送了,还是靠岛上的蓄水池接雨水吧。
2011年春节前,上级给岛上送来电视机和汽油发电机。王继才发现用一壶油来发电成本要200多元,就再也舍不得烧油发电了。直到近几年,岛上安装了太阳能和风力发电机,王继才和王仕花才放心地用电灯、看电视。
“你自己舍不得穿舍不得吃,上级的关心有时也被你打折扣,你这究竟是图什么呢?”面对这样的追问,王继才总是沉默,被逼急了,他才说:“图个心安吧。”
“既然说好了不离不弃,你走了,我依旧在这里。”那天,大海边,涛声里,灌云县一位作曲家为王继才、王仕花夫妻谱写的歌曲《一辈子》旋律响起。
望着王继才亲手种下的那棵苦楝树,陷入思念的王仕花低声自语:“老王,你没有走,没有走……”
是的,老王没有走。记者看到,苦楝树旁边的一棵无花果树上,还留着一行他刻下的字:“钓鱼岛是中国的”。
是的,老王没有走。记者看到,王继才生前种的葡萄,正伸出绿色的藤蔓,沿着他亲手搭建的架子,向着阳光攀援。
是的,老王没有走。记者相信,他就在那个并不遥远的地方,看着大海,看着小岛,看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