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7岁的原西北野战军359旅战士张富清,一辈子坚守初心、本色不改。在部队,他保家卫国、英勇善战;到地方,他为民造福、无怨无悔。2019年4月,习主席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张富清穿着老式军装敬军礼(2019年3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近日,记者来到湖北省来凤县张富清老人的家中采访,老人不在家,因为生病正在医院治疗。张富清的大儿子张建国给我们介绍了张富清的一些主要情况。
1948年,张富清是西北野战军突击队员,在战斗中,他冒着枪林弹雨,炸掉了敌人四个碉堡,战功卓著,是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1955年,他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赫赫战功被他埋在心底,只字不提;2012年,他88岁的时候,左腿截肢,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更为了让子女“安心为党和人民工作”,张富清装上假肢,顽强地站了起来;现在,97岁的他仍然坚持学习。张建国感慨地说,在他心中,父亲就是一本“无字书”,这两年他才渐渐读懂了一些。
张建国:对我们子女、家属来说,父亲就像一本书,以前从来没有读懂过。为什么呢?因为他和其他人不一样,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我们这个家,而是工作。
“人离休了,政治上、思想上绝不能离休……”这是张富清老人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张建国说,在他的记忆当中,父亲不止一次地告诉他们:“要听党的话,党指到哪里,就做到哪里;党叫咱们做啥,就做啥。”
张建国:后来通过媒体对父亲事迹的报道,以及听他自己的深情回顾,我对父亲才算真正了解,理解了他以前为什么要那样做。每次打仗时,他都冲锋在前,当突击队员;和平时期,哪里艰苦他就往哪里去……父亲常对我们说,饮水要思源,是党培养了他,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党的恩情,要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张富清的军人登记表(朱勇 摄)
2019年5月,张富清入选“中国好人榜”;6月,他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7月,他被表彰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并作为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代表受到习主席亲切接见。他的小儿子张健全清楚记得,父亲时隔60多年后再次进京时的喜悦心情。
张健全:他是第一次坐高铁进京,特别高兴。一方面,父亲坐上高铁就特别激动;另一方面,父亲好久没走出大山了,看到沿途房屋、街道的建设,特别是进入北京以后看到的景象,他连连赞叹:“国家富强了,军队强大了,人民的生活也好了。”
“张富清,西北野战军特等功臣,战斗英雄,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战功卓著;转业后深藏功名60余年,坚守初心不改本色,扎根贫困山区,为民造福。”张健全告诉记者,2019年9月29日,父亲又一次见到了习主席。那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习主席亲手为坐在轮椅上的张富清颁授了“共和国勋章”。
张健全:那天,父亲再次见到习主席,心里特别激动。回家以后,他把“共和国勋章”放进抽屉锁了起来,还把钥匙随身带着,人走到哪儿,钥匙就带到哪儿。即使现在父亲住院了,钥匙也还在他的身上。
佩戴“共和国勋章”的张富清(刘德国 摄)
如今,深藏功名的张富清,成了来凤县家喻户晓的大英雄。县城中心广场高挂着“学习张富清”“致敬张富清”的标语,来凤县民族博物馆常设张富清先进事迹展厅。平常出门,张富清总会被人认出,有时还被请求合影。但在老伴孙玉兰眼中,他们的生活一如往昔。
记者:爷爷在我们心目中是大英雄,他在您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人?
孙玉兰:他经常跟我们讲,他和老百姓没有任何区别,也是老百姓。
记者看到,今天的张富清一家,依旧住在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来凤县建设银行员工家属楼里,楼上楼下的邻居都已将老旧房屋装上了铝合金门窗,唯有他家还是早年的木质门窗。屋内家具陈设简朴老旧,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几十年前。但这些在张富清眼里已经很满足了。
张富清:好多当年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如今都不在人世了。和他们比起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来显摆自己……
张富清回忆战友们牺牲时的情景,不禁泪流满面(新华社)
张富清舍生忘死的战斗故事、深藏功名的奉献精神,如同一潭清澈见底的湖水,映照着他纯朴的心灵,更感动和影响着亿万中国人。他不仅是儿子心中的“无字书”,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