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为国铸盾的“人民英雄”——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

来源:新华社作者:王逸涛、邵龙飞、王迪责任编辑:叶梦圆
2021-08-04 18:15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颁授了“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奖章。

“这是军人的使命,这份荣誉属于全国全军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战线的所有同志!”入伍30年来,陈薇致力于生物安全防御应急疫苗核心关键技术突破、研发体系建设和重大品种创制及转化应用,为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筑起一座生物防控坚盾。

1991年,陈薇怀着从军报国的理想,加入原军事医学科学院,踏上攀登医学尖端领域的漫漫征途。

面对实验室里十年如一日的寂寞艰辛,陈薇说:“除了热爱,还有身为军人的使命和责任。”

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陈薇凭借敏锐的科研直觉,预判正在研究的ω干扰素对此次变种变异性强的SARS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她率课题组连夜进入实验室,与当时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病毒零距离接触。

身着厚重防护服,每次持续工作八九个小时。实验关键阶段,整个课题组甚至连续48小时不眠不休,在最短时间内验证了干扰素的有效性。最终,1.4万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陈薇常说:“身为军人,就必须随时应对下一场战争;作为军队科技工作者,要善于在科研领域下先手棋、打主动仗。”

汶川地震发生后,担任卫生防疫组组长的她冒着余震危险率队奋战在救灾一线,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北京奥运安保军队指挥小组专家组成员,她带领队员进驻20多个场馆,圆满完成生防安保等任务。

面对来势汹汹的埃博拉疫情,她在疫苗研发的决策中挺身担当,带领团队研发出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同时也是首个冻干剂型埃博拉疫苗,在条件相对落后的非洲国家比欧美同类产品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这是陈薇的人生信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陈薇临危受命担任军事医学专家组组长。2020年1月26日,大年初二,陈薇率领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前出武汉。

“做最坏打算、拿出最充分方案、准备最长期奋战。”她率领团队围绕新冠病毒的病原传播变异、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研制等,与军地有关单位,迅速建立起联防、联控、联治、联研工作机制。

为加快推进科研与临床有效“融合”,她带领科研人员开展病原学、免疫学、空气动力学等研究,快速建立了“核酸检测—抗体筛查—多重病原检测”的鉴定链条,精准诊断临床患者感染类型,率先在火神山医院、光谷医院、泰康同济医院等三家军队定点医院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率和治愈率。

“中国的疫苗,必须由中国自主研发。”陈薇率领团队与北京后方科研基地协同作战,集中力量展开疫苗研制应急科研攻关。

历史将铭记这一系列重要时刻。

2020年3月16日,陈薇领衔科研团队研制的腺病毒载体疫苗,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这是全球首支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

4月12日,疫苗开展Ⅱ期临床试验。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公布,这是全球第一个开展Ⅱ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

8月11日,疫苗获国家专利。

2021年2月25日,该型疫苗获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市。

目前,该疫苗已获得墨西哥、巴基斯坦、匈牙利、智利、阿根廷等多国紧急使用许可,在优先保障国内的前提下,向多个国家供应。

“专利是我们的、原创是我们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疫苗既体现我们国家科技的进步,也体现我们的大国形象、大国担当,更是对全人类的贡献。”陈薇说得铿锵有力。

那些战“疫”画面,刻骨铭心。帐篷实验室搭设完成后,她第一个进入实验方舱,细致检验各类装备;队友执行高风险任务前,她都会挨个检查防护措施是否到位,激励大家“要用科技让逆行成为逆袭”;在一线超负荷运转,她基本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三个多月下来,人瘦了一大圈儿……

“在她心中,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如果能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个人价值就会成倍放大。”陈薇同事、军事医学研究院某研究所副所长徐俊杰说。

前行,不负使命。多年来,陈薇一直为有效加强国家生物安全,奔走呼吁,建言献策——围绕国家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整合各层次力量进一步提升我国生物安全能力;建设相关领域国家级实验室,以应对颠覆性生物技术威胁;有必要建立防疫科研白名单,形成真正有力的“首席科学家”体制。

2020年10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明确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陈薇等一批科研工作者的矢志不渝终于梦想成真。

自主创新,从未停歇。面对未来生物安全领域的风险挑战,陈薇正带领团队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