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一大队:
在“突破自我”中换羽奋飞
■解放军报记者 魏 兵 康子湛
加快建设一支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强大人民空军,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
——习近平
编队出击。杨 盼摄
这是一次“蒙住眼睛”的降落——
细雨如丝,某备用机场笼罩在如墨的夜色里。轰鸣声由远及近,一架战机拖着尾焰俯冲而下,在跑道上稳稳滑落。
“上一次有战机在这里降落,还是许多年前。”着陆后飞机座舱盖缓缓打开,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一大队飞行员蔡勇已汗流浃背。
他告诉记者,这次野战应急降落训练,在无依托、无配套条件下展开,“点亮”了多个降落“盲区”,训练实现突破。
这,只是这支部队众多战斗力突破中的寻常一次。
作为人民空军首批组建、首支参战、首获胜绩的英雄飞行大队,先辈们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首创人民空军历史上空战、近战、夜战歼敌纪录。近年来,他们飞远海高原、战戈壁荒漠,突出实战实训、敢于亮剑争锋,先后有4人5次夺得空军对抗空战比武“金头盔”。
2019年7月,该大队被中央军委授予“强军先锋飞行大队”荣誉称号,习主席亲自为他们颁授奖旗。
面对这样的至高荣誉,飞行员们没有沉浸在喜悦和满足中,想得更多的是:如何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在“突破自我”中换羽奋飞,再立新功。
“我们要无愧于‘第一’的历史、‘先锋’的称号,必须知道自己要走什么路,走向何方……”在大队长、“金头盔”飞行员高中强看来,第一意味着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别人没飞过的我们要飞,别人没练过的我们要练。在日常训练和执行任务中,他先后创下全旅飞行的最近、最低、最远等多项纪录。
有多近?近到能看清对面战机机舱内的外军飞行员。一次警巡任务,外军战机逼近,干扰我方正常飞行。高中强驾驶战机做出一个漂亮的翻滚动作,“咬住”外军战机,占据有利位置。外军战机不得不规避返航。
有多低?海上的涌浪好似能打到他战机的机翼。一次对抗演练,蓝方凭借装备优势布局。高中强看准时机,从数千米高度猛地降到距海面不足百米,消失在雷达视野中,悄然冲向目标,实现超低空突防。
有多远?返航时航油警报已亮起红灯。高中强与战友从下半夜开始机动转场,跨越数个省市、多个海空域,连续在陌生机场起降。该大队成为空军首个完成此项任务的部队。
“只有训到极限,才能跃上巅峰。”大队教导员刘伟说,像高中强这样练到大纲上限、打到武器边界、飞到最大载荷,已成为大队实战化训练的常态。
有着21年飞行经验的谭润湘,曾认为自己的飞行水平已然“一览众山小”。然而,选调至该大队后,他有了很多“没想到”。
没想到,这里的飞行数据经常刷新,不断突破飞行速度、飞行高度的极限条件;没想到,现在每天训练承受的载荷是以前的好几倍……谭润湘感叹:“来到一大队后,我的很多飞行习惯、飞行理念都被颠覆了。”
“颠覆,在我们这里不是贬义词。”高中强认为,对于身居第一和想争第一的人来说,必须有一种敢于自我否定的精神,“能够打败别人的人,首先要打败自己。”
高中强坦言,这是一种“多么痛的领悟”——
2011年,空军组织第一届对抗空战竞赛考核,一大队飞行员领衔出战。没想到,第一个比赛日,他们就被对手以166∶59的大比分淘汰。
那一战,他们的飞机性能占优,空战经验丰富,斗志也毫不逊色。然而,就在他们还在比谁机动时载荷拉得更大、动作更迅猛时,名不见经传的对手,已依托电子攻防占据了战场的制高点。
166∶59这组数字,被他们浇铸成了牌匾,镶嵌在一大队空勤楼的门厅里。牌匾的对面,就是人民空军空战击落敌机第一人、首任大队长李汉的雕像。
一边是铭刻在历史天空中的“第一荣耀”,一边是记录在现实天空中的“第一惨败”。历史与现实、荣耀与失败的对望,时刻激励着每名飞行员。
没人知道,他们吃过多少苦,冒过多少风险。人们记住的是,在此后的空军对抗空战竞赛考核中,他们连续3年勇夺团体第一名。
重归“第一”,飞行员们愈加警醒:“突破自我”不仅要走出“失败的自己”,还要跨过“胜利的自己”。
有人谈到了从“114”到“414”的辩证法——
“114训练法”,即地面准备1小时,空中对抗1小时、判读飞参4小时。这是一大队在“双学”活动中的探索成果,帮助他们走出低谷、冲向前列,也被其他单位广泛借鉴。如今,却被他们自我否定。
练必得法,学无定法。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新时代,一大队飞行员基于新的训练法规和练兵理念,又研究探索出任务规划4小时、空中对抗1小时、复盘评估4小时的“414训练法”,飞行时间的“含战量”再次提高。
勇于否定自我,才能更快地超越自我。学习如此,转型亦如此。旅史馆里的一座沙盘,标记着他们不断挑战极限、突破自我,实现空军部队一个又一个“首创”的航迹。
有一道熟悉的航迹,飞行员们尤为珍视——
去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9月27日,第七批共117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怀抱。
专机进入中国领空后,无线电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20041飞机,我是中国空军航空兵旅长李凌,报告你的任务性质。”
“我是中国空军运-20机长徐延君,奉命接迎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欢迎志愿军忠烈回家,我旅歼-11B飞机两架,奉命全程护航,向保家卫国的英雄致敬。”
今年清明前夕,这段对话的完整录音首度公开,无数听者热泪盈眶。
那一刻,仿佛历史与现实交汇在了一起。
起飞!70年前,一大队首任大队长李汉带领首批飞行员从这里升空。他们的飞行训练时间平均仅有十几个小时,在与强敌过招中发扬“空中拼刺刀”精神,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起飞!70年后,曾任一大队副大队长的李凌率战机从这里升空,迎接阔别国土的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
“‘第一’永远属于昨天,我们这一代人的职责是续写红色传奇。”任务归来后,李凌在一大队飞行员面前发出这样的感慨。
“我军历来是打精气神的,过去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随着国家利益的拓展,使命任务的变化,执掌大国重器的飞行员们更加切身地体会到,统帅之思、胜战之忧的深刻内涵。
一次对抗空战训练中,飞行员姚凯一度被对手“咬尾”锁定。千钧一发之际,他的举动出人意料——掉转机头与对手迎头对飞,同时“发射导弹”攻击。最终,他赢得那场较量。
“明天的战争是什么样,谁也不知道。”姚凯事后总结说,帮助自己决胜空天的,就是“钢气并存”——凭借血性胆气和对信息化武器装备的熟练掌握,突破曾经固有的训练禁区。
在此之前,双机对头飞行一直被认为是难以突破的风险课题,如今已经成为一大队飞行员的必训招法。
在一大队空勤楼走廊的天花板上,每隔几米就挂有一块“警示板”——“作战对手在哪里”“他们是什么装备”“他们在做什么”“我们该怎么办”……
就是在这种“时刻的自省”中,“强军先锋飞行大队”奋飞新时代,续航新征程。
采访期间,战机轰鸣不息。前不久,这个战斗集体又受领了新任务,他们正勤学苦练、实战实训,继续征战在祖国的万里长空,守卫着翼下山河的和平安宁。
短 评
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第一”靠守是永远守不住的,因为“第一”永远要面对一条崭新的未知之路。
70年栉风沐雨,“强军先锋飞行大队”用“突破自我”的精神,飞出了一条始终昂扬向上的奋飞航迹。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未来的信息化战场瞬息万变,潜在对手同样也在不断变化。无数战争实践证明,守旧者必败。“先锋”之名的内涵也在于此,去冲锋、去闯一条前无古人之路。
今天的战斗力建设,必须紧盯强大对手发展同步更新,紧盯战争形态演变紧前推进。否则,练兵备战就可能犯下刻舟求剑的错误,砥砺出的也只是“战胜昨日敌人”的钝刀。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战斗力建设是一个不断攀登的过程,首先需要翻越的“山”就是自己。比起走出失败,走出“胜利的自己”更加艰难。如果满足于昔日的荣光,停滞于过去的经验,无异于给自己“画地为牢”。永不停歇地革新自我、突破自我,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