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探月特刊|托举“嫦娥”的青春力量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杨悦 安普忠 张未 宋星光 发布:2020-12-18 10:29:38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这是一个“不浪漫”的航天人,对航天事业最浪漫的回应

航天这一词汇,往往与壮美瑰丽的想象相连。

就像一位中国航天人所说:“不断加速的航天器逐渐摆脱地球引力,迈入无比广阔又陌生未知的太空去探索。航天器好像风筝,不管飞出多远,丝线还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上。”

在漫漫星辰大海间穿梭,求解宇宙谜底——听上去如此神秘奥妙。选择进入航天领域前,高健也是这样想的:“从一个星球探索下一个星球,是多么浪漫的事情。”

然而实际上,仰望星空的同时更需要脚踏实地。日复一日与航天人相伴的,通常是无穷无尽的数字代码和方案图纸。

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首次从月面起飞,首次在38万千米以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嫦娥五号探测器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又一个纪录。

这些纪录的背后,是充满浪漫精神的想象力,也是无数航天人为之孜孜不倦付出的辛勤汗水。

从总体设计、轨道控制到上行控制,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嫦娥五号任务确实是近年来最复杂、最困难的任务之一!”担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嫦娥五号任务总体设计职责的润冬由衷感慨。

总体设计,犹如居中协调的神经中枢,承担着沟通内外各系统协同工作的责任。每一处微小的调整变化,都意味着一系列的设计要推翻重来。

坐在指控大厅里,润冬和同事们守在座位上接收信息、分析资料、反复接打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电话,向各系统通知或询问航天器的最新状态。

从近月制动到交会对接的那7天,飞控中心各岗位要执行一连串关键控制。这个星期,是大家公认的“魔鬼周”。

埋首在数据海洋里,兼顾方案调整计算,每一轮24小时值班,接打几十通电话……润冬每天只休息几个小时,便又一头扎回指控大厅。

轨道室全员在位,工作人员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反馈,全身心地沉浸在数字与代码的流转切换中,不停计算着控制参数。担任着轨道控制工作的副主管设计师曹鹏飞一秒都不敢放松心神:“轨道是最基本的,要是路走偏了,后续的一系列操作都会受到影响。”

从探测器发射到落地,23天时间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深空探测飞行控制室共发出近万条控制指令。虽然已经工作3年,嫦娥五号上行主管设计师李晓宇在最后点击发送指令按键时,手指仍会微微发颤。

“这是控制的最后一环,如果我们出错,就没有挽回的余地了。”李晓宇的话语中透出几分豪气,“我们团队从2017年组建,到现在完成嫦娥五号任务,没有发错过一条指令。”

12月6日,进行嫦娥五号任务交会对接当天凌晨,一切操作完毕,曹鹏飞仍紧张地注视着电子屏幕上反馈的曲线。

近了,更近了……入轨正常!轨道团队的同事们兴奋得拍红了手掌。

一切顺利,没有发生任何预想中的故障。上行控制岗位的操作手扔掉了手中最后一叠故障预案卡。

航天人最爱听到的两个字就是“正常”。一串串数据依照着既定的轨迹注入到遥远的探测器上,将地面上科研人员的意愿传达给太空中的“嫦娥”——请带着月亮的礼物,平安重返人间。

指控大厅正前方的大屏幕上,嫦娥五号探测器沿着标定的曲线平稳行进。

灯火通明的大厅里,除了大屏幕的月球地图上标定了“紫微”“太微”“天市”等几个颇具古韵的撞击坑名字,再找不到哪一处蕴含着奔月绮梦的美感。

正如33岁的航天人孙振莲所说,航天是一个没有“逗趣”,也无法迎合世俗潮流的工作。这里只有一群“没有浪漫天赋”的理工科研人员,守在纯粹理性的数据之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月球上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而那里又是一个特别平静的地方。人类在月球上留下的痕迹,可以在那片荒芜寂静之地留存一万年。”曹鹏飞说,“想象一下吧,一万年后的人们,仍然能从月球上感受到今天的‘中国力量’。”

这,或许就是一个“不浪漫”的航天人,对航天事业最浪漫的回应。

1 2 3 4

责任编辑:杨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