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探月特刊|16年:中国探月的脚步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贺逸舒 李一叶 郑伟杰 吕炳宏 发布:2020-12-18 09:02:15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航天人的荣耀来自参与这一份伟大的事业

探月有什么用?

这个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问到21世纪,从美国问到中国,从嫦娥一号问到嫦娥五号,甚至现在每次直播中,还会有网友不断提出疑问。

嫦娥三号成功落月后,《人民日报》刊文回答:执行探月计划,如果仅仅屈从于“有什么用”这样的逼问,只会令中国落后于世界。

一位网民的回答令人拍案:会不起眼,会仰人鼻息,会形成中国人只会刷盘子的刻板印象,会成为贫穷落后未开化的代名词,会慢慢导致没有核心竞争力……

或许,中国探月工程为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升带来的效益,很多人并没有切身感受。但有一点大家都应该看到了,月球上终于有了由我国自主命名的地标。

2010年,我国利用嫦娥工程影像数据首次申报“月球地理实体命名”。发明造纸术的蔡伦、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以及中国近代天文学家张钰哲,他们的名字分别成为月面3个撞击坑的名称。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为月球地貌赋予名字。

在此之前,月球上那些以中国元素命名的地貌,几乎全是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本着文化多样性原则自主命名的。

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说:“月球地理实体命名,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在月球探测及其科学研究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一个个中国名字成功“落月”,意味着中国在太空探索中有了话语权,一个古老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逐梦之路越走越宽。

这正是中国探月工程为这个国家带来的荣耀之一。

中国探月工程带给每一名航天人的,是另一种荣耀。

文昌航天发射场,有一对“航天父子”。父亲车著明是数据处理专家,忙碌于指控大楼的中心机房;儿子车云力在遥测一线工作,奔波于机动场坪。

虽然在同一座发射场工作,同属测控系统,但父子俩就像两条经纬线,偶有相交,而后又朝着自己的方向奔跑。

车云力从没想过,自己也会踏上这片父亲坚守的土地。小时候,他对父亲的印象就是“不常回家的爸爸”和“电脑前枯坐的身影”。

正如一首歌所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父亲对航天事业的执着,深深地影响了车云力。上大学后,他在微博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不知不觉,我就活成了你的样子。”

如今,傍晚时分,发射场的“长征路”上,有时会见到车著明父子的身影。他们一边散步一边讨论火箭发射的数据和状态。这也是父子情感沟通的最佳方式。

对于车云力来说,能够和父亲一起致力于这份伟大的事业,本身就是一份荣耀。

父亲这个角色和航天人的称谓重叠在一起,总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荣志飞是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嫦娥五号遥操作副主任设计师。他告诉记者,以后带着女儿到北京天文馆看月壤时,可以骄傲地说:“这是我们自己从月球挖回来的土”。

由于任务繁忙,赵凤才加完班回到家时,3岁的儿子早已熟睡。好不容易见到他,孩子最爱问的一个问题是:“爸爸,你昨天干什么去了?”

赵凤才告诉儿子:“我去给你发大火箭了,你好好看着啊。”3岁的小男孩还分不清什么是火箭,看到天上的飞机都会喊“是爸爸的火箭”。

类似的场景,在每名航天人的生活中都不鲜见。中国航天,给每名参与其中的人带来荣耀,但鲜有人以此炫耀。

航天人的荣耀来自“参与了这一份伟大的事业”。他们说,在历史的长河中,自己只是一滴水,却有幸推动着时代波涛滚滚向前。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国古代先贤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也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真实写照。

“我不敢说我的成绩怎么样好,但是我无怨无悔,为这个事业做了我应该做的工作。所以,看起来没有虚度此生吧。”龙乐豪院士欣慰地笑了。

1 2 3

责任编辑:杨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