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月轨上的太空“牵手”:21秒,嫦娥五号完成在轨样品转移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高立英 安普忠 宋星光责任编辑:杨红
2020-12-07 07:34

21秒,嫦娥五号完成在轨样品转移——

月轨上的太空“牵手”

■解放军报记者  高立英  安普忠  通讯员  宋星光

冬日凌晨,月朗星稀,走进北京航天城,飞控中心大楼灯火通明。

12月6日,是万众瞩目的嫦娥五号上升器“怀抱”月壤从月面起飞后的第3天。记者和中国航天人一起,在这里见证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人类航天器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

踏进指挥大厅,不断闪烁的大屏幕紧紧抓住了记者的视线——

此刻,上升器和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以下简称轨返组合体)正在月球轨道上飞行,不断接近,等待“牵手”时机,为不久后返回地球做准备。

在嫦娥五号轨道器配备的双谱段监视相机视野中,宇宙无垠的深邃黑暗背景下,地球看上去宛若小小的明亮“月牙儿”,轨道器正缓缓逼近身着金色“外套”的上升器。

世界上牵手的方式有很多种,每一种都离不开“默契”。距离太远,牵不上。角度不合,也会落空。

以往,太空交会对接或者在距离地球几百公里轨道上实现,或者有宇航员进行现场操作。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没有卫星导航信号支持,两个航天器在约好的时间地点牵上手,何其之难。

5公里、1公里、100米、15米……在嫦娥五号交会对接微波雷达的引导下,上升器和轨返组合体根据雷达信号调整飞行姿态,相对距离越来越小。

天上,38万公里外,无声无形的电磁波,在星际间穿梭跳跃。地上,紧盯大屏幕参数的眼睛中,有一双格外专注。在微波雷达总工程师孙武眼中,交会对接微波雷达就是嫦娥五号的“千里眼”。

微波雷达精度的提高,大幅提升了精准对接的胜算。与近地轨道相比,月球轨道环境更复杂。为克服月球引力影响,研制团队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

“轨道器转最后平移靠拢。”大厅里传出北京总调度刘建刚的洪亮口令声。

10米、5米、2米……越来越近!只见轨返组合体上的3个抱爪式对接机构,如同张开的手臂,刚一碰触到上升器便快速合拢,将其紧紧“抱住”。

1秒捕获、10秒校正、10秒锁紧……一系列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后,轨返组合体“牵”住了迎面而来的上升器。

“非常完美!”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管刘然为这次对接打出100分。

这是一次堪称“教科书式的对接”,全步骤在21秒内完成。对接机构与样品转移分系统技术负责人刘仲介绍说,为了天上这21秒“一气呵成”,研制团队设计了35项故障处置预案,从启动开始到交会对接,全部采用自动控制。

当月球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大厅中响起了短暂而热烈的掌声。“各种精密的动作,一步也不能差,差一点也就实现不了,今天做得很漂亮。”叶培建院士兴奋地说。

早上6点12分左右,转移机构复位,舱盖关闭。此刻,记者和许多关注嫦娥五号这次“星际物流”的网友一样,仿佛听到“您的快递已揽收,准备前往下一站”的喜讯。

走出飞控中心,记者抬头仰望。38万公里之外的那轮明月,又一次跳到眼前,仿佛近得触手可及。

记者突然觉得,嫦娥“揽月”之后的漫漫回家路,并不像想得那么容易,也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

这是嫦娥五号上升器与轨返组合体的交会对接,也是中国航天人青春与奋斗的交会,梦想与使命的对接。

(解放军报北京12月6日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