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在研战谋战的道路上:感受陆军指挥学院为战育人文化传统的时代活力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杨振 熊东旭责任编辑:杨红
2020-12-03 08:25

在研战谋战的道路上

——感受陆军指挥学院为战育人文化传统的时代活力

■杨 振 熊东旭

在陆军指挥学院“风采人物”颁奖典礼上,16位在本职岗位上作出重要贡献的专家教授受到表彰。这一活动是该院注重传承红色基因、发挥特色文化育人功能的一个缩影。胡洪平摄

1953年,陆军指挥学院的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在南京中山门外的孝陵卫立校办学。

开学典礼上,一份300余字的手稿,让全校师生振奋不已。这份手稿,是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训词:“为了保卫祖国免受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我们必须掌握最新的装备和随之而来的最新的战术……对于这个目的,你们的学习和教学工作负有伟大的责任,因为你们应当成为全军在步兵方面掌握现代军事技术的模范和领导者……”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院代代官兵从这篇焕发着永恒光芒的训词中,读出了契合时代的思想意蕴和价值魅力。近年来,作为培养新型陆军中级指挥人才的任职教育院校,该院对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发挥特色文化育人功能,进行了有效探索。他们根据训词提炼出的院训,及蕴含其中的“军政兼优、谋兵胜战、创新图强、牺牲奉献”深刻内涵,集中体现了该院一以贯之的文化价值观,为官兵研战谋战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陆军指挥学院的办学起点,可以追溯到1938年我军在河南杞县创办的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首任校长彭雪枫,为这所军校倾注了大量心血。

“为了革命,为了解放事业,立志做一个政治的军事家、军事的政治家!”当年,在驻地“精忠堂”前的首期开学典礼上,700多名学员聆听了彭雪枫校长的演讲。军政兼优,本义是全面发展,首要是政治过硬,核心是听党指挥。从此,这一价值目标被学校师生广泛接受并传承至今,成为该校办学育人的基本价值观念和文化基石。

自2018年开课以来,该院政治工作系凌胜银教授主讲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课程,便是学员点赞颇高的“金课”。在教学改革座谈会上,有学员代表感慨地说:“听了这门课,我们真正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军事上不过硬,一打就垮;政治上不过硬,不打自垮’。”

心中有魂、脚下有根。近年来,该院逐步构建了涵括政治理论课程、军事理论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的“三位一体”思政育人模式,不断夯实学员对党忠诚、矢志强军的思想政治根基。如今,该院新学期第一课,是组织学员在院史馆接受红色传统教育;每年,学员们都要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参加主题党日活动。谈起在院期间看重的荣誉,学子们肯定要提到那枚镌刻着老校长办学理念的“雪枫学习奖章”……

山东莒南大店镇,完整保留了陆军指挥学院的一段校史。1946年,抗大四分校经过多次建制变迁,更名为华东军政大学。成员来自四面八方,想法各不相同,用什么指导方针统筹工作、凝聚人心,成为摆在时任校长张云逸面前的首要问题。

在“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办学指导方针下,华东军政大学在短时间内就步入了正规的教育训练轨道。

现在,在大店镇的那面厚泥墙上,“三个一切”的标语依旧清晰可见。此方针在陆军指挥学院研战谋战的道路上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成为他们办学育人的重要理念。

全军第一次一体化训练研讨,全军第一场依托院校组织的陆军合成旅指挥对抗演练,全军第一次组建“院校蓝军”,全军第一次作战指挥教学模式改革研讨……众多“第一次”,记录着该院在研战谋战道路上的坚实足迹。

每年朱日和演训场,总有一批陆指教员如期而至。他们在这里“集体备课”,采集第一手数据信息,打通课堂到演训场的“最后一公里”。“跨越”“砺剑”“使命”,一场场重大演训活动,青铜峡、确山、三界,一个个实兵演练场,都留下了该院教员们的身影。“战场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部队需要什么就研什么,早已成为我们教员的习惯。只有不断去部队接地气,在讲台上才能有底气。”该院训练管理系主任王吉山说。

面对人才培养新需求,教学如何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去年,一场以合成旅(营)作战指挥专业课程重构为牵引的教学改革,在该院全面展开——数个跨学科专业教学团队,主动邀请部队旅营主官联合展开攻关;战术教研室主任黄宏强带领战术课程团队,上高原、走边关、进班排,把教学改革的触角伸到一线……最终,他们编印陆军合成旅(营)战术统编教材下发部队,梳理形成60余个专题教学设计,得到陆军首长机关高度肯定。

漫步校园,在该院作战指挥大楼西侧,“从这里走向战场”的巨型石刻引人注目。它时刻提醒着学院官兵,要瞭望战争、紧盯战场、为战育人。

去年年底,原南京高级陆军学校副院长齐正钧迎来了一批拜访者——陆军指挥学院文化建设工作小组。他们希望从这位97岁的耄耋老人身上,进一步感悟学院前辈向战谋战的光荣传统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齐正钧的推动下,一场“未来战场设计”的大讨论在全校掀起。“那年,我们编写的《战术学概论》,推动了军事理论教育和学术研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反响。”提起当年,齐老掩不住激动与自豪。

唯创新者胜、唯创新者强。这种在攻坚克难、开拓进取中形成的创新文化,为推动学院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走进该院,我们真切体会到敢为人先、能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结出的累累硕果:以新时代陆军作战力量运用问题为重点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以名师领衔、中青年人才为骨干、青年人才为后备、创新团队为支撑的人才方阵初步形成,以构设集团军、合成旅综合演练环境为重点的演训中心正式运行……

南京东郊孝陵卫,自古就是营盘。1952年秋天,刚刚从朝鲜战场上凯旋的宋时轮,调任到此。他接到的新任务,是筹建总高级步兵学校。

“干在孝陵卫,死葬紫金山!”这是宋校长对军事教育事业作出的斩钉截铁的承诺。在他的带领下,全校上下以“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和“三更灯火五更鸡”的闯劲投入到教研工作中。在历时7年的办学实践中,“总高”为军队培养了6000多名优秀人才,许多人后来成长为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高级领导和重要骨干。

“为事业献身”,从老校长彭雪枫、宋时轮开始,便成为该校一代代教育者不变的精神追求。2018年,在“陆指风采人物”评选座谈会上,作战指挥系教授陈贻来讲起一件往事,让大家心生感慨:“刚到学院,我就发现黄培义教授在一辆破旧自行车前面装了一个小车灯。一问才知道,他每天加班到很晚,学校里的路灯都关了,他就靠这个车灯照亮回家的路。”

“陆指风采人物”评选是该院80周年院庆的重头戏,包括黄培义在内的16位享誉全军的专家教授当选。他们是1978年学院恢复重建以来,在合同战术、作战指挥、政治工作等学科领域的创立者和带头人,都以“三尺讲台守卫者”的形象矗立在学员心间。

牺牲奉献的精神品质,在学院官兵干事创业的担当作为中格外夺目。前段时间,一场典型事迹报告会让全院官兵思想受到震撼与洗礼。曹建浪是学院原军事理论教研室教员,在身患“帕金森综合征”后,他让家人把自己的胳膊捆在椅子上,硬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了《淮海战役记事》等著作。在该院“雪枫英坛”上,他身残志坚、忠于国防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为年轻官兵立起了榜样,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忠诚担当的力量。该院领导感慨地说:“对当代军事教育者来说,弘扬牺牲奉献的文化传统,就是始终保持对军事教育的高度热爱、对人才培养的激情投入、对名利得失的淡然淡泊。”

浸润在几代学院师生血脉中的文化传承,造就了多年来学院人才辈出、成果迭出的动人景象,也必将引领和激励着学院官兵在新时代强军强校征程上奋楫前行。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