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石家庄11月19日讯(记者 王茂林)11月18日,“决胜2020”网络主题活动北线采访团走进石家庄市赞皇县原村,当地依托手工纯棉土布产业走出一条脱贫幸福路,令人耳目一新的原村博物馆和文化扶贫产业园,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地标,当地创新打造的“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绿色产业生产经营模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手工土布闯出一条幸福路 脱贫致富要靠双手和智慧
图为石家庄市赞皇县原村土布合作社现场纺线工作场景。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王茂林/摄
原村土布合作社负责人崔雪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了原村土布产业的创业经历。2007年,在赞皇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赞皇县雪芹棉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了河北省首家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社--赞皇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历经十余年的发展,赞皇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已由一个手工家庭作坊,发展成了手工纯棉土布生产加工、研发、销售为一体的规模化企业,形成了“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绿色产业生产经营模式。赞皇原村土布合作社一方面帮助农村妇女解决就业、创业问题,让她们离土不离乡;另一方面解决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同时,也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谈到带领村民通过创业脱贫致富的感受时,崔雪琴激动地说:“我们相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会继续努力!”
图为原村土布合作社负责人崔雪琴接受采访。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王茂林/摄
赞皇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立芬向记者介绍了赞皇县的扶贫情况和一系列扶贫举措。目前,赞皇原村土布合作社拥有手摇纺车1000架,自主知识产权的钢木织布机350多台,带动了周围6个乡镇17个村贫困妇女共谋发展。为传承土布历史文化和传统织布技术,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村土布纺织”技艺,2019年6月,赞皇县太行原村扶贫文化产业园暨原村非遗文化产业园正式建立。在衣、食、住、行方面打造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现代生态观光、文化传播、健康养老、非遗体验和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以此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经济收入、带动周围更多村民脱贫致富。
图为赞皇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立芬接受采访。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王茂林/摄
免费传授技术,助力精准扶贫,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
为了促进农村妇女脱贫致富,赞皇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开办了免费致富培训班,重点教授土布纺织技术。学员不分年龄大小,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学习种棉、弹花、纺线、染色、织布、缝制服饰等技术。学习结束后,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到公司上班,也可以在家承接公司外包加工项目,真正实现不离土不离乡,在家门口上班就业,不影响下田种地,不影响接送孩子,不影响做饭操劳家务,年收入在8000至23000元之间。这一举措,使很多贫困妇女、留守妇女有了用武之地,通过辛勤劳动实现了脱贫致富。
图为石家庄市赞皇县原村土布合作社现场织布工作场景。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王茂林/摄
“授人以渔”的扶贫作法,使很多贫困家庭有了稳定的收入,生活越来越好。针对缺乏劳动力,不能通过劳动脱贫的贫困人口,通过“授人以鱼”方式,进行精准扶贫。一是着眼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公司与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341人签订脱贫协议,每人每年直接给予1410元扶贫帮扶款。二是公司委托志愿者主动排查落实扶贫政策后仍然有困难的家庭,对13户困难家庭,公司与村委会、贫困户三方签订了帮扶救助合同,根据家庭情况的差异,每户每年给予600—1000元不等的救助款,以巩固扶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
创新扶贫模式,建立文化扶贫产业园,促进贫困山区农产品销售
为了扩大帮扶范围,实施产业扶贫,让更多贫困山区的群众得到实惠,2019年6月,建立赞皇县太行原村扶贫文化产业园暨原村非遗文化产业园,通过三产联动、交叉融合,构建了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体系,以第二产业纺织原村土布及生产原村土布相关产品为龙头,以第三产业扶贫文化产业园为重点,开展文化传播、文化旅游、土布产品销售、农产品销售,接待会议,安排吃住等,促进第一产业发展棉花种植基地、樱桃种植基地等农业种植业的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采摘、旅游、销售于一体的大型农业综合体。
产业园投入运营一年来,累计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游客购买当地苹果、葡萄、寿桃、山杏、大枣、樱桃、桑葚、杂粮、石磨面、土鸡蛋等累计200万元以上。2020年,产业园投资2214.99万元新建设土布生产线一条、农产品加工生产线一条,建设367亩樱桃生产基地一处、农展品加工展销馆一座,作为产业扶贫项目。20个村3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土地或扶贫资金入股分红,今年共支出产业扶贫资金48万元,户均增收1411.7元。
生态强县,大美赞皇。在采访结束时,赞皇县宣传部长张立芬满怀信心地说:“未来的赞皇一定是一个山好水美林果丰茂、老百姓富裕的适合乡村旅居的好地方,也是乡村振兴下一步发展越来越好的生态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