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
——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提高备战打仗能力⑤
■王守学
“对待侵略者,就得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这就是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掷地有声,态度坚毅,彰显出中华民族的风骨。
风骨者,气概、品格也。一个民族有怎样的风骨,影响生存质量和发展前景。风骨凛凛,不惧威胁,则民族生生不息;风骨柔弱,一味妥协,则民族难以长存。新时代,让中华民族更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永续传承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
“悠悠华夏,风雨卓立。”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历经挫折而不倒,饱受磨难而不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这种风骨,在近代几次反侵略中更得以彰显。正如一名思想家所说:“中国共产党出现在这个国家并领导他们的民众战胜强敌后,这个民族表现出的气概和品格,让觊觎他们的人更小心翼翼了。”
民族风骨,时穷节乃见。当年日寇侵华之初,因国力悬殊,有外国政要直言,“中国将会成为第二个埃塞俄比亚(1936年被意大利法西斯吞并)”。然而,中国人民宁死不屈,视死如归,以“桑梓之地,誓不从倭”的决绝和坚定,“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在赢得抗战胜利的同时,也让中华民族重新找回自信,赢得尊严。
民族风骨,烈火中永生。70年前,面对美国威胁如果参战就把中国“炸回到石器时代”的狂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不信邪、不屈服,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顶着狂轰滥炸坚守阵地,忍饥受冻绝不退缩,烈火烧身岿然不动,硬生生将强大对手打到谈判桌前。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中华民族不可侵犯的民族风骨,也在与强敌较量中愈发凛然。
在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被后人打上不同的烙印。汉,“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被称为“强汉”;唐,“横制六合,骏奔百蛮”,被称为“盛唐”。而当时世界经济总量排名第一的宋朝,之所以被称为“弱宋”,就是因为其“兵虽多而战力弱,国虽富而军不强”,面对元、辽、金甚至弱小西夏的入侵,都一味求和,结果一退再退、一败再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列强的“和约”越签越多,和平却离中国越来越远。清史研究专家李鸿彬一针见血指出:“部队羸弱,又不敢誓死一搏,让中华民族很是蒙羞。”现实告诉我们,抵制强暴、反抗强权,光喊口号、发声明、做谴责、提抗议是不够的。面对强暴强权敢于亮剑的军队,永远是民族风骨最有力的支撑。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里的“必”,就是敢于斗争的精神和胆略。只有敢于斗争,坚决回击强暴强权,才能“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习主席强调指出:“当严峻形势和斗争任务摆在面前时,骨头要硬,敢于出击,敢战能胜。”从某种意义上讲,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本身就是一种威慑。
人民军队有敢战能胜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既来源于历史积淀,也是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锻造而成的。近日,电影《金刚川》热映。影片结尾,一名美军看见志愿军在湍湍江水中用身体架起的桥后说:“我知道你们不信神,但你们创造了神迹。这不是人类能完成的事,但你们做到了。”中国军人身上所表现的民族风骨,让敌人胆寒,令对手尊敬。
今天,我们捍卫和平的手段和选择多种多样,但军事手段始终是保底手段。只有保底手段保得了底,国家安全才有底数,民族复兴才有底气。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遇到重大挑战时,人民军队必须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广大官兵应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讲究斗争艺术、提高斗争本领,时刻保持高度戒备状态,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工作,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作者单位:日喀则军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