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走进"三八线尖刀英雄连":"尖刀"锐不可当,永远指向胜利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杨悦  王涵 发布:2020-10-22 07:00:25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用这面战旗,向每名战友致敬

2020年,盛夏。

祖国南部一座海训场上暑气蒸腾。一辆辆两栖装甲车从海面驶来,轰隆隆地碾上海滩。

车长张剑鸿接到电台指令,随即指挥载员离车登陆。载员舱开,绿色迷彩的身影势如风雷般鱼贯冲出舱门。

“三八线尖刀英雄连”按照每年的常例,在这里开展海训。

在温度超过40℃、封闭狭窄的装甲车舱里颠簸许久,他们的迷彩服早已被汗水粘在身上。在张剑鸿指挥下,班里的战友迅速根据模拟环境执行相应动作,朝着目标山头冲去。

随后,张剑鸿带领班级汇入连队,顺着人流登上山顶。官兵们争抢一般在小山包的顶端插下连旗,开始欢呼起来。红色的旗帜随着咸腥的海风,在空中舒卷。

去年此时,作为战旗方队一名擎旗手的张剑鸿正身在北京,第一次接过为国庆阅兵定制的战旗。

“三八线尖刀英雄连”8个大字,笔锋飞扬地印在崭新的旗面上。10月1日,他就要带着这面属于自己连队的战旗通过天安门。

看着那个熟悉而自豪的连名,张剑鸿满心雀跃,“突然就很兴奋,像打了鸡血一样。”

那天晚上,战旗方队的擎旗手们一个个领走自己的战旗,有的带到宿舍,有的带进娱乐室,有的坐在走廊,开始热火朝天地拧螺丝、装旗杆。欢喜的气氛弥漫整个楼宇。

当张剑鸿把安装好的旗帜悬在半空时,轻飘飘的战旗,好像被“三八线尖刀英雄连”这几个字坠得沉甸甸起来。

离开连队来北京前一晚,会议室里,指导员丁于峻亲手将那面同样印着这8个字的连旗交给张剑鸿。

张剑鸿妥帖地收好这面陪着连队官兵经历无数次演训和连庆的旗帜,也收好了指导员对自己的嘱托。他背着“三八线尖刀英雄连”的名字,和连队所有战友的期待,踏上了前往首都的路途。

擎旗手的选拔训练时间紧、任务重,为了不被淘汰,便只有没日没夜地加练。阅兵训练场上,张剑鸿习惯了日复一日地“看着太阳从前面升到正中间”——上午8点到12点,这是他一天中最漫长的4个小时。

有时,张剑鸿心里忍不住期盼:下场雨也好啊,虽然下雨也要继续训练,但总能躲一躲毒辣的太阳。

连队的战友此时在做什么?是在烈日的灼烤下冲山头,在泥泞的岸滩中翻滚,还是在逼仄的装甲车舱里听发动机的轰鸣……

在这里,张剑鸿已经不仅是他自己。

参加完那场“分享战旗背后的故事”活动后,战旗方队的战友们开始不好好叫张剑鸿的名字,而是调侃地称呼他“三八线”。

张剑鸿既好笑又开心。“挺自豪的,我能代表‘三八线’这个连队。”他说。

2019年10月1日,伴着《钢铁洪流进行曲》激昂的节拍,张剑鸿如愿以偿带着战旗一起,昂首通过天安门。

一切努力与汗水,在这一时刻化作自豪和幸福。

天安门的城墙一片通红,明黄的瓦片略有些晃眼。张剑鸿握住旗杆的手微微汗湿,随风飞扬的战旗与他比肩而立。

旗帜上,“三八线尖刀英雄连”8个金色大字里,藏着一代代连队官兵在历史岁月间奋勇拼搏的身影——

那是遥远时光里在山野间奔驰的志愿军将士白文林、冷树国;那是跨过“三八线”、冲向胜利的每一名连队官兵;那是长眠于朝鲜战场、边境自卫反击战场上的烈士英灵;那是千里之外的海训场上正盯着电视看直播的每一名连队战友……

风来了。

张剑鸿手中的战旗随之扬起,仿佛在向他们一一致敬。

阅兵式前,张剑鸿和退伍的老班长张学贵通了个电话。

“记得看天安门!”他叮嘱老班长。

撂下电话,张剑鸿坐在床上捧着笔记本,写下了一封致“三八线尖刀英雄连”所有老兵的“信”。

“也许他退伍了,不知道连队参加阅兵;也许他会在电视上看阅兵,但不知道那些战旗里也有‘三八线’。”张剑鸿认真地说,“我就是想告诉他们:你曾经在这个连队奋斗过,要记得看,这次阅兵也有我们的战旗。”

可惜,他没法寄出这封信。

“人太多了,没有联系方式,条件也不允许。”张剑鸿眼眶泛红,有些遗憾地说。

或许,老兵们会知道的。

每一名或牺牲,或离世,或只是离开连队的先辈和战友,都会在天安门前“看见”人民军队的英勇无畏,“看见”我们国家的繁荣强盛。

那份盛世荣光,同样镌刻于“三八线尖刀英雄连”的战旗上。

1 2 3 4 5

责任编辑:于雅倩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