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正确是最大的胜算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启示录①
■杨 欢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是毛泽东同志一生中最难作出的决策之一。彭德怀后来说:“这个决心不容易定下,这不仅要有非凡的胆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具有对复杂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断力。历史进程证明了毛主席的英明正确。”杨尚昆在1951年元旦的日记中写道:“主席决定志愿军入朝之举,实是万分英明的、有远见的决定,事至今日则已如黑白之分明。”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两天后,美国当局宣布出兵朝鲜,同时命令其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对此,我国政府发出强烈抗议和严厉警告。然而,傲慢的美国当局认为这只不过是“虚声恫吓”,悍然指挥军队大举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10月1日,朝鲜政府和金日成首相请求中国出兵支援。是沉默容忍,还是奋起抗击?是解放台湾实现统一,还是挥师北上出兵朝鲜?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毅然决然地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
战略决策是一个极为重要、极为复杂、极为艰难的过程,尤其是那些事关“国之大事、存亡之道”的军事战略决策。考虑到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实际,最初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多数人对抗美援朝持反对意见: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打这一仗。毛泽东同志在会上说:“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样说,心里也难过。”经过慎重权衡、反复考量,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最终作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的英明决策。
自古战场无亚军。军事战略决策的实施,是“战争的一次性闪光灯”。战略决策实施之后,留给历史的不是胜利就是失败。如果战略决策出现失误,胜利的希望就会变得渺茫。战略决策正确与否,对战争胜负有着决定性作用,正确的战略决策是最大的胜算。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信息化智能化战争具有“小行动、大体系,小战斗、大战略”的特点,这对指挥员的战略视野、战略思维、战略素养和战略筹划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各级指挥员应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重大问题,时刻保持战略清醒。强化大局意识,培养长远眼光,善于“拿战略方针去指导战役战术方针,把今天联结到明天,把小的联结到大的,把局部联结到全体”,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作者单位: 63936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