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户人家的小康路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习近平
五百里井冈,苍苍莽莽,群峰叠翠。
这是一座见证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山——
1927年10月,为了让穷苦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在这里点燃星星之火。
这是一座见证脱贫攻坚伟大胜利的山——
2017年2月,井冈山市宣布脱贫,成为我国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井冈山革命老区的左秀发、王竹生两个普通家庭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转变。
上山
从井冈山茨坪出发,车子在蜿蜒的山路开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茅坪乡神山村。
左秀发家位于村口不远处。那是一栋修葺一新的客家小楼,门头上挂着“光荣烈属”字牌,客厅墙上一张精心装裱过的烈士证明书引人注目。
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被500多座大大小小的峰峦包围,只有几条羊肠小路穿过五大哨口,通往周边各县。早年间,左秀发的爷爷左桂林为躲避战乱,从湖南逃到黄洋界脚下这个偏远的小山村。
穷苦百姓躲到哪都摆脱不了贫困的命运。土地革命前,井冈山地区六成以上土地集中在地主手里,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当地传唱着这样的歌谣:“种了万担粮,农民饿肚肠;织了万丈布,农民无衣裳;盖了万间屋,农民住草房。”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当时山上活动着由一些贫苦农民组成、带有革命性质的武装队伍——马刀队。受尽压迫、生活穷困的左桂林加入了马刀队,一同加入的还有他14岁的小儿子左光元。
山下,中国革命也走到了十字路口。
1927年,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共产党人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暴动和起义。毛泽东引兵井冈,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焚烧田契借据,免除苛捐杂税,按人口平均分田,左桂林获得了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土地。
尽管已经56岁,左桂林毅然随马刀队一起加入工农革命军,后编入红四军第三十二团,担任通讯员。在一次次战斗中,他舍生忘死、英勇杀敌,只为守护这来之不易的日子。
1961年元旦,江西省吉水县八都镇竹塘村的王竹生(前排左一)和在吉水中学就读的同村小伙伴们相约到照相馆拍了这张照片,并在上面写下一行字“翻身第一代”,他们是竹塘村第一代文化人。新华社供图
1929年,迫于严峻的形势,红军主力陆续离开井冈山,左桂林留在山上继续战斗。当年底,国民党反动派乘机反扑,为保护红军弹药库、掩护战友撤退,他壮烈牺牲。
左桂林牺牲时,小儿子左光元已随红四军转战赣南。后来,他在长征途中身负重伤,又回到井冈山。
左光元回乡之时,在井冈山下的吉水县八都镇竹塘村,王财善一边给地主打短工、一边耕种几亩薄田,拉扯着家里5个孩子。
孩子成年后,赶上国民党抓壮丁,一家人被迫躲进深山老林艰苦度日。
1945年,逃亡在外的老四媳妇在深山一间茅草屋里生下一个男婴,因屋外有一片竹林,于是取名王竹生。孩子出生没多久,因家里断粮,母亲不得不狠心断奶,去邻村一户王姓人家做奶娘,每月换回一箩筐稻谷,含辛茹苦抚养孩子。
1949年,从井冈山出发的那支队伍,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让亿万和左桂林、王竹生家一样的贫苦农民迎来翻身解放。
新中国成立了,王竹生一家结束了躲躲藏藏的日子,辗转回到吉水老家。
1952年,7岁的王竹生进入小学就读。这在新中国成立前是他们一家人想也不敢想的事。虽说吉水历史上曾以敦本重教闻名,但就在刚刚解放的1949年,全县高小毕业生不及千人,文盲占全县总人口的90%以上。
王竹生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家里也想尽一切办法,靠卖鸡蛋、采草药凑钱供他一直读到初中。1961年元旦,竹塘村在吉水中学就读的6个孩子,相约到照相馆拍下一张照片,并在上面写下几个字:翻身第一代。
吃山
1968年夏天,正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修水库的王竹生接到通知,到村小去当民办老师。这一年,他23岁,初中毕业后回村务农已经6年。
王竹生当了老师后,上一天课能计10个工分,这相当于村里的壮劳力干满一天的工分。在收成好的年份,10个工分能换来5斤稻谷,是全家一天的口粮。
王竹生是幸运的。家里有个老师,一家人脸上都有光。作为少有的文化人,王竹生在村里备受尊重。谁家孩子起名、上族谱,兄弟分家、邻里有纠纷,大伙第一时间都会想到找王老师讨个主意。
每天,王竹生赶着上课前的工夫,先把菜地浇了。下课后,上山捡来一抱柴火做饭。周末,直接扛起锄头和妻子一道下田,从教书先生变回农民。
山上,条件比山下要差一些。15岁那年,左桂林的孙子左秀发读了小学四年级便辍学回家,开始劳作养家糊口。
山多田少,人均不到5分地,左秀发再怎么卖力,也就是勉强填饱肚子。靠山吃山,山里最多的是竹子。于是,家里但凡要用点钱,左秀发便上山砍竹子。
1994年冬,王竹生家四代同堂的合影,前排左一为王竹生。新华社供图
到了结婚的年纪,左秀发更是起早贪黑上山砍竹子,一根根扛到山外,凑足聘礼和办酒席的钱。婚后,家里的盐罐快见底了,白天上趟山,连夜把竹子削成竹筷,第二天挑着走两个多小时山路到山外,一双筷子能卖两分钱。
种稻子、砍竹子、挑担子,肯定饿不死。但要富起来,难!
兜里没钱,原因很简单——村子的位置太偏。
出山
在村民眼里,王竹生是个文化人,但他始终觉得,自己只是一只脚站在讲台上,另一只脚还在田里。为此,他格外重视孩子的教育,希望他们迈出自己未迈出的那一步。
孩子们没让他失望,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先后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在村里轰动一时。
和王竹生一样,1996年,二儿子王继平大学毕业后也走上三尺讲台,成为八都中学的一名老师。第二年教师节,王继平和王竹生同时获评当地的优秀教师,父子俩同台领奖,成为乡间一桩美谈。
不同于父亲,读了大学的王继平彻底走出了大山。
“知识改变命运”,也成为王氏家族年轻人走出大山的信条。如今全家族年满18周岁以上有47人,中专以上文化的达74%,有43人在城镇安居。
农家染墨,书山有路,一个普通农民家族从此走出大山。
同样是出山,左秀发的儿子左香云走的是另一条路。
1996年,京九大动脉从井冈山穿境而过,悠长的汽笛声打破山间的宁静。不满足于像父辈一样只在山里刨食,年轻一代把目光投向山外。
修过摩托车、卖过小商品、进过工厂……对山里的贫困有多无奈,对山外的世界就有多渴望。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见过世面的左香云最终凭借一根竹子,撑杆跳般跃出了大山。
壁厚、质硬,山里特有的气候和土质,孕育出不易发霉、适宜雕刻的优质材料,经巧手加工后运出大山,摆上各地旅游景点摊位。
竖刻两道,画做竹身,再弯勾几笔,添上竹叶……滚烫的电烙铁笔头移动,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跃然竹上,一个个竹筒变成雕刻精美的竹制工艺品。毛竹长满房前屋后,从小到大,左香云即便闭着眼睛,也能画个八九不离十。
每天忙碌不停,利润并不高,也就维持小两口在山外的生活。但左秀发已经很满意,孩子没有像自己一样窝在山里。
一如左香云,村里后生们一批批走出大山,全村241名村民,最高峰时仅30余人常年在村,且多是老弱妇孺。
山空了,村依旧。
2015年,神山村被评为省级贫困村,全村54户人家,有21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患上肺气肿的左秀发是其中之一。
回山
革命老区的发展,党中央时刻惦记在心。
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井冈山。一路上,他听取江西有关工作汇报,询问革命老区发展情况,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要让为人民共和国诞生作出重要贡献的革命老区发展得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沿着崎岖山路来到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视察村党支部,了解村级组织建设和精准扶贫情况。他一边看规划、看簿册、看记录,一边详细询问。
总书记走进村民家中,一间一间屋子察看,同乡亲们促膝交谈,询问家里种了什么、养了什么,吃穿住行还有什么困难和需求。
在左秀发家中,总书记对一家人立足本地资源、依靠竹木加工增收脱贫的做法给予肯定,祝他们生产的竹筒畅销。他指出,扶贫、脱贫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准,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
看到一家人正在打糍粑,总书记饶有兴致参与打了起来。
总书记对乡亲们说,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将继续大力支持老区发展,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几天后,大年初一,在山外走亲戚的左香云接到父亲电话:从广东来的游客,不仅在他家门口抡起木槌打了糍粑,还提出想吃顿农家饭。左香云的妻子用自家过节的土菜备了一桌饭,没想到游客大加称赞。
在外面闯荡过的左香云心思一动:过去靠“锄把子”只能过穷日子,换上“锅铲子”,说不定有另一片天地。
在门口的石臼旁,左香云向父亲提出,想把事业重心从山外转回村里,在山里困了大半辈子的左秀发却有些犯嘀咕:“年轻人回到这山里真有出路?”
说干就干,左香云在门口支起打糍粑的摊子,置办几张桌子开起了农家乐。
村里也动了起来,原来窄窄的进山路拓宽到5米,还增加了30余处会车点,旅游大巴源源不断开进村里。
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公厕等一系列旅游基础设施相继建成。
200人、9.8万人、22万人、28万人……游客一年比一年多。短短几年时间,小小村庄冒出了16家农家乐,80%的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服务之中。如今漫步村庄,到处都是醒目的招牌和店铺,旅游成了村民增收的主渠道。
左香云两口子的农家乐,一年少说也能挣个10多万元。
看到这人气越来越旺的村庄,当初不太想让大儿子回来的左秀发,打电话给在外务工的小儿子左春仁,让他回村发展。如今,靠打理家里的糍粑生意、做些竹木工艺品,小儿子一年也能挣10多万元,比在外面打工强。
38人、73人、168人、176人……回来的村民也一年比一年多,扬起一条不断上升的“返乡曲线”。村委会常住人口“普查”显示:过去仅有30余名老弱妇孺留守的村庄,如今在外打工村民已不足30人。
3000元、11780元、19800元、24000元……村民人均收入逐年攀升,全村有22户人家在城里买了新房,小汽车从7辆增加到了39辆。
左香云通过互联网销售竹工艺品 新华社供图
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井冈山市根据贫困程度深浅,对深度贫困户标注红卡,对一般贫困户标注蓝卡,有针对性开展帮扶。作为蓝卡户,左秀发一家在政府帮扶下成功脱贫。
2017年2月,井冈山市宣布脱贫。
回山,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山下,调任吉水县委组织部工作的王继平申请回到山区,结对帮扶枫江镇潭西村的贫困户刘珍珍一家。
在茅坪乡神山村,左秀发(左二)和小儿子左春仁(右一)一起打糍粑。新华社供图
刘珍珍所在村庄位于赣江沿岸,地势低洼,水患频发,以至有“十年九不收”的说法。为此,政府提出在赣江上修建水利枢纽,并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启动“抬田”工程!把房屋后移到地势高处,田整体抬高,将可耕作的熟土层拨开,囤放在一边,垫上从别处挖来的新土后,再把熟土覆盖其上。
然而,老百姓根本不相信。
工作组再三上门,让刘珍珍明白抬高后的田,耕作层没有根本改变。
为进一步打消群众顾虑,政府提前设置“抬田”试验区,群众眼见为实:农田被抬高后第一年,每季水稻亩产量400多斤;第二年平整土地,完善沟渠设施,提高到800多斤;到了第三年,就已经相当于以前熟田的平均水平。
一步一脚印,协力土变金。刘珍珍家的水田,被整体抬高约两米,“十年九不收”的水淹田,变成“旱能灌、涝能排”的良田。
保住了耕地,就保住了生计。两口子田间辛勤耕作,刘珍珍的儿子被王继平介绍到县城工业园区务工,一个月也有3000多元的收入。2016年,刘珍珍一家成功脱贫。
兴山
“在神山,以前神仙都没办法,现在活得像神仙。”最近这几年,村里的变化远超出左秀发的想象。更让他想不到的是,2018年,大儿子左香云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从北京回来后,作为神山村党支部副书记、乡村旅游协会会长的左香云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他把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挂在嘴边。脱贫后如何继续推动乡村振兴、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成为他努力的新方向。
牵头成立旅游协会,对外跑市场,对内分配客源,让村民都有钱赚;
引进旅游公司,将村民的房子改造成民宿,让游客在村里停留时间更长;
邀请规划设计院编制村庄总体规划,将神山村和黄洋界、八角楼等井冈山红色景点串成旅游精品线路……
王继平在村里走访结对帮扶的贫困户 新华社供图
现在,左香云更忙了,每天在多个角色间切换:旅游团来参观,当讲解员;游客要买竹制工艺品、竹筒酒或其他土特产,马上变身导购员;有客人要在农家乐吃饭,又当服务员;晚上,作为村党支部副书记开会谋划村里发展……
当一个个谋划变成现实,神山村也变身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山下,履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的王继平也在为兴山而努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从事基层党建工作的王继平对带头人的作用深有体会。这些年,他一手抓农村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党建带头人、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一手抓创新“党建+乡贤参事会”基层治理模式,引导在外打拼的乡贤投身家乡建设。
每年,王继平和同事都会前往北京、广州、深圳等地,走访吉水在外的流动党支部,动员乡贤能人为家乡发展出力。几年下来,全县已储备村级后备力量795人,其中致富能人334人;推选乡贤3800多名,设立乡贤参事会280个。
怀着共同的兴山梦,王继平带领县里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来到神山村,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了左香云。
沿着蜿蜒崎岖的红军小道和干净整洁的青石游步道,左香云陪着王继平一路走、一路看,现场感受神山村脱贫奔小康的巨变,村里车来车往、游人络绎不绝,穿梭在鳞次栉比的农家乐、硕果累累的黄桃基地、宽敞明亮的振兴学院……
巍巍井冈山,犹如一座历史丰碑,见证了他们的来路,见证了他们的相聚,也将继续见证他们走向更远的未来。
来源:《求是》2020/19
作者:刘健 李兴文 侯雪静 高皓亮 郭强
作者单位:新华社
制作:张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