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一张荣誉证、一块手帕、一封手书,抑或是一支生了锈的钢笔,个人记忆和家国历史浓缩在一件件藏品里,并赋予其灵魂。它们从战斗年月走来,属于过去,属于当下,更属于未来。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本报推出“文物背后的故事”专栏,通过一件件博物馆文物和老兵藏品,重温那段并未走远的战斗岁月。
时光不居,老兵不老,战斗的青春不老,英雄的精神永远不老。
致敬!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人物介绍】
朱凤岐:河北抚宁人,1929年出生,1947年9月入伍。先后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两次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击落美军F86战机一架。荣获国家三级解放勋章、胜利功勋荣誉章各一枚。
在江苏省军区徐州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老干部朱凤岐的家中,珍藏着一张1953年2月6日,中朝人民联军司令部为他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飞行员证》,上面写着:此证只限飞行员迫降或跳伞时使用;各军政民机关团体对持有此证被迫降落于该地区之飞行员,均应负责营救和护送归队。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这张《中国人民志愿军飞行员证》从未离身,但我一次也没有用过。”朱凤岐对围坐在他身边的小学生说。
陈旧的纸张、斑驳的字迹,把学生们的思绪拉回到战争年月。
1950年,朝鲜战场局势紧张,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央作出志愿军空军参战决策。
朱凤岐所在的空15师响应上级“边打边建、边打边练”的要求,靠着“空中拼刺刀”的精神和“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将一批批雏鹰放飞蓝天,痛击来犯之敌。
1952年12月25日上午,朱凤岐吃完早饭,按照战备要求进入米格-15战斗机驾驶舱,一边做起飞准备,一边等上级指令。
“我们的飞行时间仅有20多个小时,飞机都还没摸热,就要上天和美国人打。”回忆当时情景,朱凤岐至今仍激动不已。
坐在机舱里,朱凤岐心里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终于有机会飞上天与敌人真刀真枪干一仗;紧张的是,敌人飞机数量多、性能比我们好,能不能打得赢,心里还没底。
就在这时,两颗信号弹腾空而起,朱凤岐和战友一起,驾驶2架米格-15战斗机升空迎战。
那天天气不错,能见度较高。朱凤岐驾驶飞机全神贯注搜索着周边空域情况。突然,身后有几个小黑点正向我军机组迫近。
对手是F-86战斗机,技术性能较高、滞空时间长、载弹量大、视野好。虽然我军的战机数量、性能比不过敌人,但是志愿军飞行员不怕苦、不怕死,在空战场不落下风。
“后面有敌机,快!转弯向上拉!”朱凤岐立即报告带队长机吴胜凯。听到呼叫,吴胜凯迅速拉升战机。
看到长机向上拉起,作为僚机的朱凤岐猛加油门,顺势向上拉起。战机在空中180°转弯反扣过来,原本吊在后方的美军F-86战机出现在他的左前下方。
不等敌机反应过来,朱凤岐迅速瞄准敌机,猛摁炮钮,8发炮弹射向敌机。
“打得好!敌机冒火了!”电台里传来长机飞行员吴胜凯兴奋的声音,朱凤岐这才知道自己击中了敌机。其他敌机见势不妙,丢下战友慌忙逃窜。
这一战,朱凤岐成为空15师第二次入朝作战击落F-86敌机的第一人。该师授予他“模范僚机”称号,荣记二等功,并在军旗前照相。
翱翔蓝天,朱凤岐和战友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把敌人赶出去、把敌机打下来!
基因传承释放光芒,英雄履历写满荣光。换装试飞、轮训带飞、比武竞赛,从朝鲜回来后,朱凤岐带领的团队一次又一次创造奇迹,他也从一名年轻的飞行员成长为副师职指挥员,培养、带飞出一批批优秀飞行员。
近几年,朱凤岐老人致力于口述历史的收集整理工作,他要把自己的参战经历、战斗体会梳理出来,变成文字,让革命历史永存、英雄精神赓续。
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军事报道》是朱凤岐的老习惯,看到新型战机巡航祖国碧海蓝天,朱老感慨万千:“以前我们‘气多钢少’,现在我们是‘气足钢好’!你看,人民空军发展多快!机型多、性能好,飞得远、打得准,飞行员年轻有文化、战斗素质高,国家安全有保障,我们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