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六)|布依山寨遍地宝 军民携手谱新篇
■王品力 中国军网记者 李庆桐
寻觅着革命诗词《忆秦娥·娄山关》的脚步,记者来到了贵州省黔西南州乌沙镇普梯村。一进村寨,一个雄伟且独特的寨门映入眼帘,寨门上方的“贵州龙”化石更是吸引了记者的眼球。村支书郭成林介绍说:“普梯村亿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生活着很多小型幻龙,随着漫长的地质变化,这些幻龙的遗体变成了现在的‘贵州龙’化石。朝我们脚下挖下去可能就能取出好几块,所以咱们普梯村可遍地都是宝呢。”
普梯村牌楼上嵌着一块“贵州龙”化石
普梯村的宝贝可不止这一件,记者沿着弯弯曲曲的村路往里走,来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这是我们村里的‘老人’了,这里最细的一棵树都比我的年纪还大嘞。”村里的百岁老人汤朝恩指着树林说道。原来这些都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金丝榔(榉木),当地村民将它们视为“神树”,世代信奉保护,现在最老的一棵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当地政府把它们作为重点保护的对象,吸引着外地游客前来观赏,本地村民也常常在树下载歌载舞、喝茶闲聊,这里真正成了普梯村的一块“风水宝地”。
普梯村的金丝榔林
穿过这片树林,又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一栋栋古朴的黄褐色土墙房屋错落有致。据了解,普梯村缺石头,老辈人就地取材,用泥土砖来砌墙盖屋。村民介绍,这里的房屋最早可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现在依然完好有人居住,这种建筑究竟源于何年无人知晓,只知道上辈子人把手艺传到下一代,代代相传,目前至少传承九代以上了!而且,普梯村有着当地保存最完整的土墙人家。
普梯村土墙人家
记者了解到,普梯村除了亿年化石、千年古树和百年土墙,还有千里梯田、万年溶洞和天生桥等优美风光,可以说遍地都是宝。可是受到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影响,普梯村民守着这片“宝地”却只能靠天吃饭,喝水难、出行难,生活非常艰苦。直到2008年,武警黔西南支队与普梯村结成帮扶对子后,才逐步改变了这一现状,让现在的普梯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
时光倒回到12年前。2008年,普梯村遭遇了一场大旱,武警黔西南支队官兵开着水罐车运水到山下,再肩背、手提把一桶桶清水送到村里。支队了解到村民用水难这一情况后,决定帮他们解决这个困扰了祖祖辈辈的问题。支队多方协调筹措资金300余万元,先后出动车辆270多台次、兵力3000多人次,与村民一道挖山坡、炸石头、扛水泥、筑路基、平路面,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奋战,一条连接山外的“致富路”如期完工,从此打开了村民们走出深山的大门。
解决完路的问题后,他们又致力于解决水的问题。2010年,由支队牵头,在当地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下,协调经费92.6万元建设村引水设施。军民齐心协力2个月,顺利建成垂直高差295米、直线距离1300米的饮水提灌工程,解决了村民生活用水和牲畜饮水问题,改写了“黄泥河水涓涓淌,家家户户都干缸”的历史。
普梯村引水提灌站
解决了路和水的“老大难”问题后,支队开始研究帮助普梯村产业致富的问题。经过近十年的接续奋斗,普梯村于2017年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如今的普梯村,不仅完好地继承了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还发展了万亩桃林、三角梅基地、药王谷和农家乐、紫薇园等。该村可以说随处都是美景,到处都是宝贝。特别是通过12年军民协作脱贫攻坚的艰苦奋斗,形成了“感恩奋进、团结拼搏、开拓实干” 的宝贵精神品质,引领着普梯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加速前行。
建设中的紫薇园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武警支队为我们规划的发展蓝图,围绕1400余颗金丝榔树、千亩梯田、土墙人家、茶马古道、三角梅摄影基地等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促进乡村振兴。”谈起普梯村的未来,郭成林滔滔不绝、信心满怀。
夕阳西下,村民们还在充满希望的田野里辛勤劳作着。好日子挂在枝头上,也挂在农民幸福的笑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