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遵义,跨越85年的军民鱼水情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李景璇 李庆桐 发布:2020-09-27 18:38:52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遵义,跨越85年的军民鱼水情

中国军网记者 李景璇 李庆桐

遵义城内有一座郁郁葱葱的小山岗,居住在这的群众都叫它“红军山”,这里便是遵义红军烈士陵园。陵园正面的石碑上刻着邓小平同志手书的八个大字“红军烈士永垂不朽”。陵园的左侧是当地家喻户晓的“红军坟”,这座坟里长眠着一位为了人民而牺牲的红军烈士——龙思泉。

遵义红军烈士陵园

1935年1月,红军长征来到遵义,队伍里有一名年轻的卫生员,医术精湛,待百姓如亲人。一天夜里,他翻山越岭为患伤寒的乡亲治病,第二天归队时,却发现部队已经紧急转移,追赶部队途中,不幸被害。当地的乡亲冒着危险悄悄地掩埋了他的遗体,因不知他的姓名,便在墓碑上刻上了“红军坟”三个字。后来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小红”,还把他当红军“菩萨”来祭拜。

如今,驻扎在这里的武警遵义支队的官兵们,守护着这片红色的热土,将85年前红军与当地百姓的军民鱼水情延续了下来。

时光回到1997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武警遵义支队习水中队的官兵一如往常地进行越野训练。在越野终点的官坪村进行休整时,战士们注意到路边的三个小孩一直关注着他们,便逗问他们:你们想当兵吗?没想到一个女孩坚定地说:“想,我们三姐弟都想!”战士们疑惑地问为什么?另一个女孩抢着说:“当兵有好衣服穿,有饭吃!”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官兵们带着疑惑来到了三姐弟的家里,呈现在眼前的是破败不堪的木屋。坐在冰冷的板凳上,官兵们从孩子们的爷爷口中听到了三姐弟悲痛遭遇:两年时间里,孩子的父母接连意外去世,年迈的爷爷无法承担起照顾三个孩子的重担。自此习水中队的官兵对三姐弟开始了长达近二十年的帮扶,现在大姐已经毕业在医院工作,二姐考上了研究生,三弟也参军入伍成为了一名武警战士。

支队领导走访慰问贫困户

2016年,武警遵义支队将当时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数1/5,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穷得“叮当响”的习水县官店镇里师村确定为支队的定点帮扶村。

为帮助村里开好“药方”、真正地拔掉“穷根”,支队立即派工作组深入里师进行调研,进村入户核定帮扶对象,区分致贫的根,将“帮谁、谁帮、怎么帮”落到实处,从基础设施建设开始,一步步开始扶贫、扶智。

挂果的红心柚树

今年初秋,沙溪场河边,武警遵义支队援建的里师村一期80亩红心柚示范基地里,当年由官兵和村民齐心种下的柚树苗已经开始挂果。村支书杨鹏盛说:“当时支队领导带着从市里请来的农业专家来到村里考察扶持项目,在村后的山头上发现了两株长势喜人的柚子树,果肉酸甜,很好吃。专家们在进行了充分调研之后,认为村里的气候、环境很适合柚子的生长。比对各柚子品种的经济效益后,支队决定帮助村里建设红心柚种植示范基地。由支队和村委会牵头,市里的农业专家对村民进行种植培训,而且支队还派了一名干部在村里帮助我们。果树种下去后,每个月支队的领导都会带着专家来村里进行指导培训。今年是果树种下去的第三年,已经开始挂果了,预计亩产收入能达到一万元。到达盛产期后,村里还会将每年利润的10%进行分红,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

支队领导与和平幼儿园师生合影

四年的帮扶时光,武警遵义支队先后投入了240余万元帮扶资金,帮助里师村改建了办公楼、幼儿园和小学,修建了村文化广场,完善了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建成了80亩红心柚示范基地、现代化的大米加工厂,帮助村里形成了“短期增收”和“长期致富”相结合的产业扶贫模式,推动当地扶贫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2019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96户897人彻底摘下来“穷帽子”,迎来了新生活。

里师村村民张国富动情地对记者说道:“四年如一日的帮助,让我们深深感动,想想四年来的各种变化,我们真的感谢武警遵义支队。”如今的里师村,举目望去,山上果树葱郁,山下良田沃野,村里道路宽阔,人民喜笑颜开。

从红军山到里师村,140公里的距离,85个春夏秋冬。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这片红色热土,在新时代讲述着一段又一段军民鱼水情的佳话。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初心,93年来从未改变。

责任编辑:叶梦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