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守护“飞鲨”,他们是航母上的“第五道拦阻索”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作者:刘雅娟 朱为俊 等 发布:2020-09-02 18:52:42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舰载战斗机着舰

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

航母上的跑道

不及陆基机场的十分之一

战机必须精准降落在

甲板上的4根拦阻索之间

有效着舰区域仅有30多米

稍有不慎就会机毁人亡

因此,舰载直升机海上搜救

便成为舰载战斗机起降时

确保飞行员生命安全的

最后一道防线

随着人民海军走出去的步伐加快

海上活动日益频繁

无论是实战化训练

还是未来海空战场

都对海上搜救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

托举“飞鲨”翱翔安全的

海军某舰载直升机团——

2016年4月6日

一场飞行训练正在进行

飞行员曹先建

驾驶歼-15战机起飞后

飞控系统工作异常

紧急处置挽救战机无果

被迫跳伞逃生

搜救机组接到命令后

火速抵达事发海域

只用了不到3分钟便找到目标

最终,曹先建被成功救治

419天后,驾机重返蓝天

成功救援与贴近实战的训练密不可分

“飞鲨”要具备全时起降能力

舰载直升机就必须具备

夜间海上搜救能力

但夜间海上搜救

无参照可鉴、易产生错觉

难度之大,风险之高

属于世界难题

陈黎明机组毅然领受这项任务

如何在夜间条件下进行目标搜索

如何在无法目视的条件下建立救援航线

面对诸多困难

他们开始了长达一年的攻关

机组立足现有装具装备

不断摸索低空飞行如何稳定

搜救质效如何提升等海上搜救经验

并总结出一套训练思路——

先陆上后海上

先近海后远海

先月夜后暗夜

“夜间搜救风险很大

大家都是凭着勇气去飞

带着一种使命去飞”

他们不断总结提炼出

飞行操控、技术配合、设备使用

等多项创新做法

厚厚一摞夜间搜索飞行日记

记录着他们的成长历程

目前,该团已初步形成

全时段海上搜救能力

成为中国海上“个体”搜救

先试先行的实践者

下一步,他们计划迈向远海

在更为复杂的气象条件下开展训练

努力锻造出一支全时域的

航母伴航保障力量

他们不是“刀尖上的舞者”

却是守护战友的锁钩

用血和汗在生死一线构筑起

舰载战斗机飞行的安全屏障

致敬,“第五道拦阻索”!

(作者:刘雅娟 朱为俊 孙飞 邹瑞青 张付华)

责任编辑:马嘉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