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云很低,大片大片像棉花糖一样飘在军营上空。太阳很火辣,空气很闷热,拉单杠的战士涨红了脸还在一圈又一圈地练习,手上早就磨出了老茧……
这里有支硬核的连队叫“硬骨头六连”,2017年,六连从驻防了42年的杭州移防南下,来到这个四季都火热的地方。
大考检验,军政双优——强
移防到新的地方,就得用实力说话。“硬骨头六连”的大旗能不能在岭南站住脚,需要经历大考!
第一场,改革大考。
驻地跨省远距离移防,由省会到乡村,环境条件变化大,两地分居困难多,官兵每个人心里其实都有太多放不下的牵挂。
但在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到,关键时刻见忠诚,“硬骨头六连”全体官兵改革不改作风,移防不移志气,3年来,始终闻令而动听指挥,凝神聚力谋打贏,在岭南这片热土再建新功、又谱新曲。
跨省远距移防
第二场,“岭南尖兵”比武来了!
陌生地域,陌生对手,陌生课目,“硬骨头六连”官兵慌不慌?
淡定自若从容应对的背后,往往有别人看不见的汗水。
“硬骨头六连”的这帮年轻官兵,确实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侦察兵小路”障碍,这个课目是特种兵练的课目,对于“硬骨头六连”这样的装步连队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心态不好拿到考题便会觉得“必输无疑”!而“硬骨头” 就硬在迎难而上,硬在抓住一切机会。他们在别人不训练的时候,依然坚持加练苦练……在最后考核的时候,勇夺第一。
最后在这场比武中,“硬骨头六连”在三个单项当中取得了两个单项第一,并获得了总评第一的优异成绩。
在现场观战的某特战旅“老特”说了这么一句话:“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凶悍的连队。”这无疑是一个非常高的褒奖。
炮火硝烟,赫赫战功——红
“硬骨头六连”诞生的第一天起,血脉里就奔涌着听党指挥的红色基因。走进全军赫赫有名的“硬骨头六连”,必须要先参观他们的荣誉室。这也是新兵下连第一件事。
1945年7月,爷台山反击战中,全连与敌展开白刃格斗,靠着35把刺刀,杀敌70余人,排长尹玉芬小腹被弹片划开,肠子流出腹外,仍死守阵地,连续打退敌人6次进攻。经过血战,六连率先拿下敌主阵地。
除了满墙的锦旗和荣誉,有一幅油画挂在荣誉室很显眼的位置,画面里一位战士拿着刺刀在战场上拼杀。画面上的人,正是“瓦子街战斗”中,身体负伤11处仍顽强与敌搏斗的战斗英雄刘四虎。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方队中,有一面旗帜属于“硬骨头六连”。擎旗手王开说,这面战旗是先辈用鲜血染红的,一场场险恶的战斗,党带领“硬骨头六连”打了一个个胜仗。
“刘四虎排”“尹玉芬排”“丁丑娃班”……如今,战斗英雄的名字被六连命名班排,每个班都把英雄画像悬挂到墙上。战火硝烟渐远,但那不仅仅是一段段英雄的故事,那是一段守护和平的疼痛记忆,是一个真正硬汉军人的样子,更是年轻战士不断学习的榜样。正如指导员冯杰说,“硬骨头六连”不仅有辉煌的历史、卓越的战功,更有一茬茬官兵用实际行动写着今天的故事、明天的连史。
从列兵到连长,
“奔跑的钢腕”——拼
连长赵松
2019年,“硬骨头六连”来了一位“新”连长。
这位“新”连长,并不“新”。2008年,赵松参军入伍,成为了“硬骨头六连”的一名列兵。2020年,赵松当兵的第12年,他成为了“硬骨头六连”第44任连长。从列兵到连长,听起来,多多少少有些厉害。
连长赵松
初见他,一张棱角分明的脸,高高的个子跟他的名字一样,像一棵挺拔的松树。他的手上布满老茧,还有伤疤若隐若现,说话雷厉风行毫不拖泥带水。只是看到他,便仿佛看到了整个“硬骨头六连”的模样……
做难事必有所得。
赵松在准备考军校的那段日子,一大早起来一个人搬着凳子坐在门口打着手电筒看书,晚上又看书到凌晨两三点,他睡觉的时间几乎很少。军校毕业以后,他重新回到旅里。
2016年,赵松在“硬骨头六连”当了副连长,两年后,他调任到支援保障连当连长,但,他是打着绷带去的……
在之前的一次训练中,他不慎造成左手腕肘骨断开,术后手腕里不仅打上钢钉,还需要长时间用绷带固定静养。
连长赵松的手
新来的战士投去“审视”的目光,他们在心里嘀咕,这个连长行不行?为了打消他们的疑虑,赵松提前把绷带拆了,在确保手腕不会受到二次伤害的情况下,他制订了一系列上肢力量恢复计划。从哑铃开始慢慢练,最后加练到15公斤……在不久后旅组织的体能“特三”考核中,他硬是用打着钢钉的手,攻克一个个难关,成为全旅首位通过“特三”考核的干部。
赵松的手臂好了以后,手里还有根钢钉,于是他给自己定的标签叫“奔跑的钢腕”,他的微信名字也叫“奔跑的钢腕”。赵松说,有时候他会把钢钉比喻成自己的战车,因为这个钢钉已经长到自己的骨头里了,已经“深入骨髓”了,就像他们的步战车,也是奔腾在他们的血液中,跟他们融为一体。
赵松刚来“硬骨头六连”上任,便每天晚上拿着一本战术教材学到深夜。
有一天凌晨三点多了,哨兵李昭轩看到帐篷内的灯还亮着,进去看到连长赵松还在研究战术理论,丝毫没有困意。
现在的赵松,对步战车的驾驶、射击、通信,三个专业非常精通,对战车的管路、线路、电路,都是非常清楚。这让赵松在如何组训和规避训练风险等方面都有了很多自己的方法,战士们对他都心服口服。
赵松的自律,战士们有目共睹。每天他都比其他人早起一个小时跑个八公里;每天晚上要“加餐”拉单杠。他的朋友圈里有这样的几张照片,都是晚上拉单杠的时候在地上写的“正”字,他说:1个“正”是5划,1划代表10个,10个为1组,一般拉25到30组。每次拉单杠的时候都要负重15公斤……
干部都是排头兵,赵松一直坚信,身教永远胜于言谈,“要做就要把它做到极致,要立就要立起一个标杆”。
他这个标杆,可真拼!
这帮人真 “特别”——黑
“硬骨头六连”的官兵们都是同一个肤色——黑,格外显眼。
他们经常会露出一口大白牙笑着说,训练的时候大家都挺黑的。两栖战车里的高温闷热,海边太阳的疯狂炙烤,都在考验着一个个年轻的小伙子的耐力。
杨宏卫是六连第一个在列兵时候就拿到三等功的人。他成绩突出,尤其是跑步总是比别人快,大家都说因为他腿长。在一次旅里组织的武装10公里越野比武中,杨宏卫pk掉了之前学体育的战友。总是拿第一,腿长是先天条件,但对于一个战士来讲,更重要的是他的信念和荣誉感,还有数不清的起早贪黑。
看起来文质彬彬的战士伍敏强,之前在某士官学校上学,去年7月份来到“硬骨头六连”,就被战友们震惊了。
“他们在喊口号,怎么都是扯着脖子喊,脖子上都是青筋,喊得很大声……”
“集合的时候,以前我们基本上都是走下来,这边全部跑步……”
“熄灯了,就要睡觉了。可是班里竟然没有一个人,他们就在楼下拉单杠。我就觉得,这帮人真‘硬核’啊。班上没有人,所以我也就跟着下去,看了一下,阅览室、活动室、器械场,到处都是看书、拉单杠、练哑铃的……”
在一个全是“优等生”的集体里,不进步那就是思想有问题。慢慢地,伍敏强就被这种氛围感染,成功加入了“奋斗天团”,如今跟战友们都不相上下。
你说,张亚秋像另一个许三多吗?
去年旅里组织开训比武,参加单杠卷身上项目的张亚秋已经凭借120个的成绩稳操胜券,但他仍凭借顽强的意志继续坚持。他想破纪录,想挑战自己的极限。一圈又一圈,手被磨破了11块皮,衣袖被渗出的血侵染,最终以265个的成绩,刷新了该项目纪录。
张亚秋当兵六年了,因为奶奶喜欢当兵的,他便穿上了戎装。
当兵第四年休假回家的时候,张亚秋是从海边驻训场走的,回到家待了一个月都没变白还是很黑。他的女朋友买了防晒霜和面膜给他,但他一直没用。
“甜瓜熟了,
你什么时候回来啊?”——暖
连长赵松说,因为自己是农村长大的,从小一直干农活,来到部队之后,感觉和父母相比,自己的苦和累其实不算什么,“所以我感觉部队也不苦。”
“硬骨头六连”诞生在河北,赵松也来自河北青县。冥冥中的缘分,让赵松一直觉得六连就像自己的家。
但其实,跟大多数军人一样,赵松每年跟家人团聚的日子也很少。“我每次回家,我爸就会说,你回家就像来住旅馆了。”这是儿子回家后父母最直观的感受。
“回去之后父母确实比较开心,我们家种的是蔬菜大棚,每年种植甜瓜。我妈就给我打电话,甜瓜熟了,你什么时候回来啊?经常问我这样的话。其实有时候等到甜瓜都下季了,我也没回来,有时也比较遗憾。”赵松说。
身在军营,遗憾会有的,但是感动更是常有的。
战士陈枫在新兵连的班长胡翔,在一个大雨的周末外出了,没有带伞,回来衣服、鞋子全身都湿透了。在晚上熄灯以后,胡翔突然点了个蜡烛,拿了个蛋糕,对陈枫说,祝你生日快乐。陈枫的妈妈告诉班长,今天是他的生日。在遥远的军营,陈枫第一次哭了出来,因为感动。
“硬骨头六连”——帅
“硬骨头六连”的官兵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高高帅帅!
一心扑在训练上的连长赵松笑着说:“第一,自信,大家的自信是源自于对自己连队的自信,对自己军事训练、思想状态的自信。帅,肯定是自信表现出来;第二,这个帅,来源于我们长期的训练,在脸上体现出来的。一个人如果缺乏训练,缺乏艰苦卓绝的训练,他脸上的表情就会给人慵懒的感觉……”
(哨兵:连长是真的很严格)
但说到帅,官兵们都不约而同地说起了,连队帮扶贫困小学生的事情。
1998年夏,“硬骨头六连”随部队奔赴九江执行抗洪抢险任务。任务结束,连队集全连之力对学校进行援建,学校也因此得名“硬骨头六连”希望学校。时光荏苒,连队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依然与学校保持经常联系,力所能及地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迄今为止,全国共有3所以“硬骨头六连”命名的希望小学。
有个被资助的小男孩说,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当兵,像解放军叔叔一样为人民服务,投入到国家的建设当中。
历史滚滚80余年,如今这帮二三十岁的大男孩,以最硬核战士的姿态在永不褪色的战旗下,正活出最青春的模样。
记者:王苗 王锐涛 陆张良 钟雨芳 钟志光
摄影:王苗 李彬 张永进 田建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