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55年前,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就是凭着这样的信念,为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奋不顾身扑向即将爆炸的炸药包,从此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3岁。
王杰,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与雷锋、黄继光、董存瑞等诸多战士共同谱写出一个时代的英雄赞歌。
半个世纪已过,那声轰然巨响还时常回荡在王杰生前的战友耳边。范志华,当年江苏省邳县张楼地雷班的民兵,是王杰当年救下的12人之一。提起王杰,他每次流泪:“王杰对我们好……想着难受。”同样,地雷班民兵林义群常念叨,“我永远都不会忘,我的生命是王杰给我的。”
时光回溯到1965年7月14日,23岁的王杰担任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班长,奉命到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集训民兵。不料在进行实爆训练时,炸药包导火索意外被点燃。千钧一发之际,为了保护在场人的生命,王杰纵身一跃扑向炸药包,壮烈牺牲。
“在那一瞬间,王杰完全可以选择后仰,但是他还是选择了扑上去。”原国防科工委副政委崔毅将军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不是一场事故,而是一件英雄事迹。”
山河无言,苍生悲戚。王杰的先进事迹传开后,方圆几十里的乡亲们从四面八方涌来,部队官兵和地方群众冒雨前来送别这位舍生忘死的战士,泣涕如雨。
英雄应当被尊重铭记。根据王杰生前愿望,其所在部队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并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生死关头,挺身而出,年轻璀璨的生命就此陨落,令人痛心惋惜。如果王杰没牺牲,他的前途应该会一片光明。山东金乡县的村民说,王杰从小就爱听英雄故事,崇敬英雄人物。1957年,家乡遇到洪水,他冒着生命危险抢救集体财务,受到村民的称赞。19岁那年,王杰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1962年1月底,一个风雪之夜工兵一连进行架桥训练,排长命令各班派出两名身强力壮的战士打桥桩,王杰第一个报名下水。由于训练刻苦、表现突出,他很快加入了共青团,成为公认的技术能手,入伍2年就考取工兵五大技术“满堂红”,被表彰为“郭兴福式教练员”。不仅如此,他还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成绩优异的王杰很快从众多战士中脱颖而出,选拔为一班之长。
如果说刻苦认真是王杰优秀的密码,那么勤于思考则是他精神力量的源泉。
王杰牺牲后,战友整理了他的日记,长达10万余字。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王杰的精神世界。“人一生以能服从祖国的需要为最快乐”、“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吃穿太讲究,日子长了就会忘本,就会脱离群众,慢慢失掉革命的劲头”、“当兵是为人民、为党、为祖国而来的,党指到哪里就冲到哪里,就是需要献上青春也没有怨言”……日记里,王杰多次提到黄继光、董存瑞、雷锋,他时时以英雄为榜样,处处向英烈看齐。
正如日记里记录的“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王杰用自己的行动对这句话做了最生动的注解。
当时,王杰的精神事迹轰动全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给王杰题词。
朱德同志书:“学习王杰同志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周恩来同志写:“座座高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不怕工作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
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
英雄的背影虽已远去,但其精神已经刻进不朽的丰碑。
“红旗自有后人擎”,55年来,无论岁月如何轮回,人员如何更替,王杰的精神始终是“王杰班”的灵魂。王杰生前所在连队,每天晚上点名时,连长呼唤的第一个名字永远是“王杰”,所有官兵齐声应答震撼人心。“王杰班”一代代战士自觉传承王杰精神,坚持立足岗位、爱军精武、尽职奉献,争当“两不怕”革命军人,涌现了许许多多王杰式的好战士,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非凡的成绩。
2017年,习主席视察第71集团军,专程来到王杰生前所在连,和“王杰班”的战士们座谈,强调“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2019年,习主席又给“王杰班”全体战士回信,勉励他们好好学习、坚定信念、苦练本领、再创佳绩,努力做新时代的好战士,在人民军队的大熔炉中书写火热的青春篇章。
“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为革命,永远跟着党……”55年前,一个年轻的战士,用生命铸就了“两不怕”的精神丰碑,用短暂的人生长度延展出了无限的人生宽度。
今天,我们怀缅这位英雄,再次感慨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经历岁月洗礼依然熠熠生辉。
“军人必须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亦如我们可爱的人民子弟们正在抗洪抢险一线,逆行而上,一往无前,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带给人民。这种精神像一道温暖的光,给人们带来安心和希望。
我们也坚信,在这种精神的激励和感召下,任何困难都压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本文系钧正平工作室原创;作者:李铮昊、逸辰;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