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随着春节的临近。在车站、在机场、在码头,春运大军熙熙攘攘,朝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地——家。
脚步向北,向北......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长白山深处,传出马达轰鸣。茫茫林海雪原中,一辆墨绿色巡逻车像一叶扁舟,一起一伏在雪地上“漂移”。车上坐的是全副武装的边防官兵。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边防某巡逻点——一个越走离家越远的地方。
这支巡逻部队的官兵来自陆军某边防旅八号闸哨所。八号闸哨所驻守在长白山深处、鸭绿江源头,海拔1500多米,每年7个多月大雪封山,距离最近的村镇70余公里,最低气温超过零下40摄氏度,素有“鸭绿江畔第一哨”之称。
出发前,带队排长余茂龙再三叮嘱随行采访的记者说,虽然今天天气晴朗,但是气温仍然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这条巡逻路有很多地方处于风口位置,积雪会比较深,巡逻车辆过不去,会有很长的一段距离需要徒步巡逻,一定要将自己的手脚和脸部保护好,防止冻伤。
果然,在巡逻车行至一个转弯处,由于积雪和路面结冰,无法继续前进,巡逻车里的战士立即下车列队。余排长介绍,因为本周无降雪,天气晴朗,否则徒步巡逻的距离会更长。
徒步巡逻,意味着战士们要背着所有的装具,携带枪支弹药,行走在没有手机信号,积雪没膝的林海雪原中。千沟万壑,层峦叠嶂,长白山的雄奇险峻尽收眼底。官兵边走边向记者介绍重点部位、沿途地形等情况,边关的山水沟壑早已印在他们脑中。“活地图”“边防通”对官兵来说是基本要求,手绘地图、判断方位是每个人必须掌握的硬功夫。
一路走,一路行。虽然时刻紧追战士们巡逻的脚步,但是因为积雪太厚,有些地方的积雪都能淹没到腰部,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记者渐渐地落在队伍的后面。一步踩下去,雪从裤腿往鞋子里灌,跑起来还不觉得,一停下就感觉到刺骨的冷从脚底钻到全身。
官兵说,像这样的巡逻,每天1次。
雪山,冷风,战士,责任……
巡逻路上,这一连串的词在记者胸中交融撞击。我们的边防官兵,总在以一种近乎于固执的执着,实实在在地走戍边的路,让事业心和责任感成为血脉中跳动的乐符,彰显着光芒。
走近他们,和战士们谈论军旅戍边的选择有无遗憾的时候,他们总是有点局促,甚至从不把戍边卫国、牺牲奉献这些词汇挂在嘴边,但是一谈到具体的工作,他们可以把每一个细节都说得清清楚楚。
有一年大年初一,哨所接到上级电话:一个不明身份的违法分子在某地段出没,有越境企图,迅速实施追捕。
茫茫大山,冰山雪地,咋追?
“现已大雪封山,无人进出,大家按雪地里的脚印追踪!”官兵带足干粮和装备,迎着风雪,驾驶摩托雪撬追赶。不法分子的脚印向森林深处延伸,官兵们冒着迷路的危险,下了雪橇,在齐膝深的积雪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行进。夜风夹杂着雪片,打在他们冰冷麻木的脸上。又累又饿的战士马浩几次想躺下来休息,但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躺下了可能就再也起不来,带队排长让大家手拉着手,连拖带背,不让一人掉队。
风,雪,寒冷,饥饿,伤痛,长达一天一夜的追捕行动中,战士们的衣服、袖口、帽檐都是冰,腿脚早已失去了知觉。官兵在奔波50多公里后,最终将不法分子抓获。
自然环境的恶劣,总会让我们看到边防军人身上不一样的坚强。
归营途中,在谈到这些年的军营变化时,老兵蒋朝志激动地说道:从2011年开始,我们这里水电都接上了,给养保障也很好,特别是近几年雪地摩托、集北斗导航定位系统、警报器、车载电台等执勤装备于一体的巡逻车相继配发,使我们的执勤效率大增。尤其遇到突发状况,不仅可以通过北斗定位系统,实时准确上报边情,还可以录像、上传视频数据,上级指挥室能随时掌握处置情况。我们在边境执勤巡逻时,心里更有底气,而这个底气正是因为国家的日益强大。
2018年初,新型边防监控系统落户哨卡,八号闸哨所辖区建起十几处视频监控前端。大雪封山时,官兵们可以在勤务指挥室利用监控密切观察边情,实现区域扇扫、前端喊话、远程红外警报等,可谓“一键通百里,一网巡边关”。战士阳懿连连感叹:“这高科技就是带劲儿,一个人操作,干的活儿比过去我们一个班都多!”
在这次采访结束后,记者也将和众多的归家人一样,加入熙熙攘攘的春运大军。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在人迹罕至的雪海密林里,在祖国万里边海防线上,成千上万名边防军人默默无闻地坚守岗位。是他们的坚守令刺骨的寒风不再凛冽,是他们的坚守让我们在寒冷的冬日能有归家的温暖,是他们的坚守让我们都能有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