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要贪图名利,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能为人民服务的普通人就够了。”——杨焕炳·100岁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下滑观看视频

杨焕炳听力大不如从前,需要佩戴助听器才能和家人交流。中国军网记者 伍行健 摄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下滑观看视频

在女儿的搀扶下,杨焕炳老人在院子里散步。中国军网记者 伍行健 摄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下滑观看视频

杨焕炳老人说长征时牺牲的人太多了,太多了。中国军网记者 伍行健 摄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下滑观看视频

杨焕炳老人介绍自己早年的从军经历。 中国军网记者 伍行健 摄

百岁红军的嘱托丨杨焕炳:一讲起长征的故事就会忘记年龄

来源:中国军网 责任编辑:孙智英 作者:杨帆 伍行健 2019-10-17 16:37

“人不要贪图名利,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能为人民服务的普通人就够了。”——杨焕炳·100岁

【人物简介】杨焕炳,1919年3月生,四川省苍溪县人。1934年9月参加长征。1935年至1949年在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工作;1949年10月转业到西山矿务局任科长;1953年至1984年任西山石膏矿工会主席、党支部副书记。现居山西太原。

 

一间不算宽敞的房间,一张沙发,一张桌子,一台电视机。墙上挂着一面锦旗还有杨焕炳年轻时的照片。屋子很静,那一张张穿着军装的照片深情地凝视着房间的主人,也提示着主人过往的一切。

房子里住着的人叫杨焕炳,今年100岁。看到他的时候他在小女儿的搀扶下从房间缓缓走出来,百岁的老人头发已经花白并且稀疏,走路虽慢却很稳健。

杨焕炳的小女儿说,虽然老人身体各方面都还保持着超出这个年纪的硬朗,但记忆却跟不上了。问他最近的事情他总是不记得,哪怕是才说过的话转头就忘了。然而一旦涉及战争年代的经历,杨焕炳的记忆力似乎又好得出奇。他清楚地记得抗日战争始于哪一年,长征路上没有粮食多么艰苦,甚至当时唱的战地歌谣都还能一字不差地唱出来。

时间就像沙漏,留下来的都是最深刻和动人的。

雪山的夏天,回忆里没有一丝暖意

1934年9月,15岁的杨焕炳参加了红四方面军,在31军91师276团2营6连当勤务员。1935年3月,杨焕炳跟着部队开始长征。

杨焕炳在1935年6月和1936年7月,两次翻越雪山。尽管是夏天,雪山上的严寒依旧。当东方渐白,红军战士们就开始攀爬海拔4500米的大雪山,爬了五六座。杨焕炳说最难爬的是夹金山和党岭山。“爬到山腰上就呼吸困难,大家手拉着手往上走。山坡是斜的,路上有十几丈深的雪坑,不小心被埋进去就会没命,就是看到有人在雪坑边上也来不及伸手去拉一把。”好不容易爬到了山顶上,也是一刻也不敢坐,坐下就起不来了。雪山上的天气变化无常,一过12点就是狂风暴雨,雪山上也没有路,所以战士们必须要在12点之前爬过去,过了这个点就不敢再爬了。

“牺牲的人太多了,太多了……”杨焕炳摆了摆手,声音有点哽咽。

共产党得民心,树叶见真情

杨焕炳是四川省苍溪县麻柳湾村人,在那个大家都穷的年代,他家更是“穷得叮当响”。八七会议后,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杨焕炳受到“打土豪、分田地”口号的号召,也主动加入到了革命队伍中。

1937年,杨焕炳所在的红四方面军改为31军91师771团,他担任连指导员。抗战初期,他们来到晋东南攻打日本人,太行山一带成为他们日后的主战场。

小女儿对父亲曾经讲过的抗战故事记忆犹新,她用着父亲讲故事的口吻说道:“当时,走完长征路,能够幸存下来的革命军队正是人困马乏之时,进入太行山后,没吃没喝,没有力气,战士们该怎么对付日本人的扫荡?”

就在饥饿难耐之际,战士们发现了“美食”,村里仅有的几棵树上有树叶,可以用来果腹,这也是当地百姓唯一的“粮食”。可是,“人多树少”,年轻的战士们食量还挺大,难道要跟老百姓争“口粮”不成?

眼看百姓们吃得越来越少,军队下了“训禁令”:“树叶留给老百姓,战士们再想别的办法。”可是,老百姓们不干了,他们苦苦哀求:“让战士们先吃,战士们不吃,我们就不吃。”尽管过去了这么多年,杨焕炳想起这件事,还是感慨万千:“共产党得民心啊!”

“我父亲一辈子都忠诚地爱着党和国家,他们那辈人是真的有信仰。”杨焕炳的小女儿动情地说。

种地、讲革命史,他忘了自己的年龄

1984年,杨焕炳从西山石膏矿离休,但是他并没有闲下来。他在宿舍院里开辟了一片荒地种菜,没有水浇地,就自己去挑,来回要挑十几担,连小伙子都做不到。每年种的白菜、萝卜、西红柿、茄子,可以让全家人从夏天吃到冬天。2000年时,81岁的杨焕炳还在坚持种地,儿女们怕他太过辛苦劳累,硬是强迫他停止了劳作。

地是没种了,杨焕炳仍然在干着另一个更开心的工作。当地政府聘请他担任太原市万柏林地区校外辅导员,他在七八十个单位讲过长征的历史。1994年,还被邀请和战友徐元保一起,给太原市县处级以上干部讲革命传统。

腿不停走,口不停说,沉浸其中的杨焕炳好像忘了自己的年龄。

“父亲把这个当作一项政治任务,组织交代的事情必须要干好。”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老兵,任何时刻都在以部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

“或许不能用伟大,但我父亲确实是值得被尊敬的。”当父亲一年年老去,自己也有了孩子,小女儿终于真正认识和了解了父亲。并且意识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其实受到了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父亲转业到地方后,一直在石膏厂工作,离休前担任工会主席。他从不愿意麻烦政府,凡事都要自己解决,也要求我们这样做。比如,三个儿子遭遇下岗,他也不愿意找政府解决,而是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有过怨言吗?她说没有。她们几兄妹都知道父亲是什么样的人,并且为此感到骄傲,普普通通、踏踏实实做人是父亲对他们唯一的要求。

尽管有退休工资,但在生活中,杨焕炳一直简朴如常,衣服总是缝缝补补,舍不得换新的,他常说:“打仗的时候,冬天都没有棉衣,都穿单衣。”喝稀饭时,如果锅里最后还剩几粒米,老人一定不让家人把锅直接洗了,也不用勺子去刮,而是要用一点儿水把几粒小米冲到碗里,再喝了。

从战争风雨中走来的人总是特别容易满足,也更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安稳日子。杨焕炳经历了太多战友在身边牺牲,也见过太多战争年代老百姓的生离死别,“能活着就已经很好了,还要求什么呢?”这是他时常对自己说的话,也是对孩子们的一种告诫:不要贪图名利,做一个对社会有用,能为人民服务的普通人就够了。

退休如分水岭一般将杨焕炳的人生分成了两段,后一段是他现在所处的老年。人生的前半段是在不断给予,到了老年,原来那些给你的东西就要一样一样都收走,包括说话的能力,行走的能力,强健的身体和灵敏的思绪。

采访达到半个小时的时候,老人表现出了轻微头晕和口齿表达不清的情况,杨焕炳的大女儿见状马上终止了采访,然后很自然地开始给他做起头部按摩,看的出来这是她每天都会做的事情。当记者想拍下这一画面时,杨焕炳的大女儿拒绝了,“不要拍我,我伺候父亲是一个女儿的责任,没什么好拍的。”在孩子们眼里,杨焕炳没有丰功伟绩,没有高谈阔论,只是一个普通老人,一个普通父亲。

如今,杨焕炳老人住的地方,推开门有一颗大大的枣树,每年都会结满枣子。漫长的军旅生涯赋予他不错的体魄,至今仍保持着还算不错的听觉和表达能力,甚至每天他都还能在女儿的搀扶陪伴下在院子里散步。

杨焕炳最想说的就是感谢党和政府给与他的美好生活,他对所拥有的一切都感到知足。但是老人也有一个心愿至今没有达成,小女儿告诉记者,老人之前一直念叨,如果能参加一次阅兵就好了!这个经历了长征和诸多战争的老兵始终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军人。

采访结束的时候,杨焕炳老人坚持要送记者出门,并且目送着记者离开。看着老人挥手的背影,记者好像明白了什么是对抗时间的力量。

 

撰文/中国军网记者 杨帆

摄影/中国军网记者 伍行健

出品/中国军网 腾讯新闻 中国人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