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秦华礼,1913年1月生,四川通江县人。曾用名郑情怀,南京邮电学院原党委书记。1932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1935年3月,接连参加了空山坝战役、万源保卫战、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中坝和千佛山等战役后,开始长征,三过草地。长征时,红军有三所学校:中央党校、红军大学和通信学校。1935年9月,他被调到通信学校,学习无线电技术,1936年6月毕业,分配在红四军军部,任无线电台台长。1945年5月,任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司令部通信科长。解放后,秦华礼转到地方工作。1983年离休,现居江苏南京。
阳光钻过茂密的梧桐树叶洒在一幢小楼上。小楼的一间屋子里,传来阵阵歌声:“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嗬!这是《长征组歌》中《过雪山草地》的选段。
仔细聆听,这歌声有些沙哑,却底气十足,歌词唱得有些断断续续,却还是唱得完完整整。
如果不是亲眼见到,亲耳听到,我怎么也不会相信,这歌声竟是来自一位107岁的老人!这位老人正是2016年刷屏的“网红爷爷”秦华礼。
那一年9月,104岁高龄的秦华礼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到北京,参加央视《开学第一课》的节目录制,他向马上要开学的中小学生讲述自己在长征途中学习英文和通信的经历。那一段视频在朋友圈刷屏,人们也因此记住了这位百岁老红军。
此刻,坐在我面前的秦华礼身着一件橘红色T恤,白色的裤子,白色的马甲,这身打扮再加上他的状态,让我很难相信这是一位走过一个世纪的老人。
只见他的手附和着歌声扬起,轻轻一划,在身前划出一道弧线。手落下时,《过雪山草地》刚好唱完。我使劲地鼓掌,并感慨道:“歌词记得好清楚啊!”
坐在一旁的秦华礼的女儿秦志红笑着说:“怎么会忘!这都是他的亲身经历!”
一曲唱毕,秦华礼似乎也回到了歌曲中的场景之中——
秦华礼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翻越夹金山时,山上终年积雪,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也越来越稀薄。秦华礼与战友们相互搀扶着,顶着暴雪、冰雹缓慢行走。一到晚上,“气温猛然降到零下二三十摄氏度,衣服都冻成了冰筒子,眉毛胡子上面也都结满冰渣”。为了御寒,他们在出发前从老百姓那里买来生姜、辣椒,切成丝拌在一起,放进随身携带的竹筒。实在冷得受不了了,就吃一口生姜辣椒来驱寒。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的战士永远留在了雪山之上……
但,出乎我的意料,讲完这段经历,秦华礼笑着说:“雪山上的景色是真的美,夜晚漫天的星星也很漂亮……”
他陷入了沉思,脸上的表情很平静。这段八十多年前的往事,秦华礼记得清清楚楚。那是每一阵寒风灌进身体的寒冷,那是每一片雪花刮在脸上的痛楚,更是每一位战友倒下时,留在他心中永远的伤痛。当他翻过雪山,当他赢得胜利,当他在和平年代沐浴中国发展的阳光,他又怎会忘记为了缔造新中国而付出的艰辛与牺牲?
我们听过许许多多关于红军过雪山草地的故事,可似乎很少有人像秦华礼一样去赞美那时的景色。望着他脸上浅浅的笑容,我想,他一定是个浪漫的人,一定是个乐观的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对战友的生离死别,那挂在天际的一颗颗耀眼星斗,或许给了他些许安慰。但他一定清楚,离去的战友终将成为星星,照亮他们前进的路。
直到现在,秦华礼还是会时不时唱上一段。唱《红灯记》选段那一句“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或许让他想起年少时母亲拉着他去报名参军的场景;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那一句“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或许让他想起行军途中那一次次集体合唱,那一次次激情的拉歌;唱《长征组歌》,那一句“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或许让他想起当年的艰难,却更骄傲和平的当下。
歌声洒满了艰辛的长征路,也深深刻进了秦华礼的心中。
女儿秦志红每一次听到父亲唱歌,总是热泪盈眶。她努力地透过父亲的歌声想象当年的场景,想象长征路上背着电台“滴滴答答”发报时父亲的样子。
那是父亲的青春!有着血色浪漫的青春!
如今,已经107岁高龄的秦华礼“依旧调皮得像个孩子”。秦志红陪他去散步,有人问老人家今年高寿,秦华礼笑眯眯地回答人家:“今年7岁了。”秦志红听了哭笑不得,却又觉得“这个老顽童能这样开玩笑真好”。
这个“老顽童”不仅会和人开玩笑,还会改写歌词带着附近的老人家一起唱歌。就在两年前,秦华礼在家人的帮助下完成了自己的回忆录——《百年风雨路》。
翻看着那一本厚厚的回忆录,我开玩笑地对秦华礼说:“秦爷爷,您可真潮!现在所有流行的事,您都做了!”
秦华礼一听,哈哈大笑。那笑声中,包含着太多太多烽火硝烟,包含着太多太多创业艰难,也包含着太多太多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撰文/中国军网记者 孙伟帅
摄影/特约记者 夏一军
技术支持/姚雨锋
出品/中国军网 腾讯新闻 中国人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