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平之名,我循战争而去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金婧怡责任编辑:杨凡凡
2019-10-03 08:21

维和是一股独特的正义力量,在这次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中,第一次出现的维和部队方队是徒步方队中唯一一支身穿迷彩服亮相的方队。

在徒步方队里,这是唯一一支身穿迷彩服的徒步方队。(图/马骞)

红色、蓝色、迷彩色成为这个方队的三个基础色。其中,红色为缝绣在左臂的国旗,象征维和官兵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蓝色是头顶的贝雷帽,胸前的蓝丝巾及其他标志性维和配饰,象征维和官兵珍爱和平、守护和平的崇高追求。迷彩色象征着维和官兵担当强军先锋的风采和自信。三种颜色构成了维和官兵的自信与沸腾的热血。

维和方队在进行阅兵训练,颜色在他们身上显得特别(图/马骞)

虽然联合国维和人员的文化和语言背景各异,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保护弱势群体,并为努力从冲突转向和平的国家提供支持。维和任务其实不仅仅是守护世界的和平,他们还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海外形象。

这些参加完维和任务的受阅队员都有着共同的感受,他们都说,自己变得更加爱国了。

维和经历在他们身上刻下了深刻烙印,不仅仅是更爱国了,也更加明白军人使命和国家担当。

方队队员叶会回忆起自己的维和经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下了飞机,在苏丹达尔富尔迎接自己的是空无一人的街道,墙垣上残留着新鲜的弹孔。这一切发生在2016年的年底,带队维和的时任团长王星也恰恰是这次阅兵维和部队方队的方队长。就在他们来到达尔富尔的几个月前,在另一个维和任务区南苏丹的一场交火中,流弹击中了一辆负责难民营警戒工作的中国维和部队汽车,两名维和军人牺牲在异国他乡。

死亡并没有改变维和部队继续前往战乱、贫穷、充满危险的国度的决心,甚至更加激励了维和官兵。正是军人的价值观,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从一个和平的家园,前往一个危险的地带,无怨无悔,唯有奉献。

阅兵场上的受阅队员(图/马骞)

作为工兵的一员,叶会和他的战友大部分时间在帮助当地民众修理道路和桥梁。达尔富尔的季节分为雨季和旱季,他们必须趁着旱季抓紧完工,因为一旦到了雨季,那些连绵不断的雨水会冲刷修好的道路,给施工带来更多麻烦。联合国给了他们三个月时间去修建一座桥。为了赶在雨期来临之前给居民使用,他们竭尽全力加班加点一个多月,提前完成了这项任务。当地居民十分喜欢勤劳的中国工兵,因为只有他们,会一次又一次地超前完成任务。“中国速度”在外国人眼里,是谜一般的战斗力,因为他们永远都没有办法理解,在官兵心里,使命究竟意味着什么。

维和工人在施工,官兵说,这个蓝桶相当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分界线,也就是一般意义上说的——停火线(图/马骞)

另一个维和地区刚果(金),生活必需品突然间就变成了一种奢侈品,那里缺少绿色蔬菜,缺少干净的饮用水。炊事员崔祥彪学会了不使用蔬菜做菜,学会了制作当地的肉制品……但是当穿过丛林的时候,他还是被围着车索要食物小女孩们的贫穷所触动,这位为整个分队保障饮食的炊事班小战士,面对女孩渴望的眼神产生强烈的怜悯心,那是他第一次对饥饿产生了视觉化的理解。

也是在那一年,南基伍省爆发埃博拉,而他们当时的任务地点就在隔壁的北基伍省。崔祥彪突然对维和有了新认识,思念家人,感染疟疾,远离故乡,遭遇暴乱……即便做足了准备,当真正面对危险和挑战的时候才会发现,现实远远超出想象。但正是在这些危险的地方,使命才显得更加神圣,这些未曾想过退却的维和战士才更加令人敬佩。

建筑工兵曹政到达黎巴嫩的时候也是在夏天,作为世界建筑工兵分队的成员,他们需要在黎巴嫩和以色列边境的“蓝线”上帮助当地人修建掩体。修建掩体需要耗费大量的建筑材料,但因为没有便捷的运输渠道,这些工兵需要将材料从营区一点一点背上坡地。他们建造的掩体不远处就是雷区,在那里工作的是和他们一同前来的扫雷兵,他们时刻铭记的是国家形象,军人的职责,个人安危已被置之度外。

“参加维和任务和参加阅兵是两种不同的体验,是属于我的两次不一样的巅峰。”叶会说,难以掩盖自豪之情。

训练场上的维和方队(图/马骞)

而如今在阅兵场上,一种全新的爱国情感被激发。参加了这一次的阅兵,他们无一不感到无比幸运,在这之前,他们也没有想到能有机会带着有联合国国徽的蓝色贝雷,以维和部队方队队员的身份参加阅兵。阅兵当天,他们正是这样步伐整齐、精神饱满、面容自信地正步走过天安门的。

无数人观看了这场仪式,不仅有中国人,还可能包括黎巴嫩,刚果(金),苏丹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

维和部队方队的亮相,体现了中国军队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决心能力,彰显了中国政府坚定不移支持联合国维和事业的大国担当。

中国军人,世界贡献。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