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军装照——
以前的路,以后的路
■李继祥口述 郭伟峰整理
家里有三张军装照,一张爷爷的,一张父亲的,还有一张是我的。
爷爷的军装照已经泛黄,但照片中的他英姿飒爽。在我很小的时候,他常常跟我讲他在西藏的故事。
1958年,爷爷李大凯光荣入伍。次年,爷爷跟随单位来到西藏自治区安多县,成为西藏军区某运输连的一名驾驶员。
爷爷所在的运输连担负着将物资从安多县翻过唐古拉山脉运送到铁路货运站的运输任务。那时很多公路正在修建,驾车翻山颠簸不断,途经高海拔处,爷爷和战友们会产生高原反应。为了不拖慢车队,他们常常要强忍不适,硬撑下山。
“越是艰苦的环境,越是要有军人的担当。”初到藏区,很多基本生活条件都不具备。爷爷曾经告诉我,每次出发前,他和战友们都会提上水桶,从湖泊中掏一桶冰块,用火盆烤化后,先加满运输车水箱,再装进水壶饮用。夜晚休息时,为避免水箱结冰,他们常常要冒着风雪将水放尽,第二天早起后再重新化冰加水,用早已冻僵的手摇动发动机点着车。
1976年,退出现役10多年的爷爷带着一家人来到四川,在一家食品加工厂干了近20年。他把自己当成工厂建设的“战斗员”,兢兢业业,退休后还常常为厂里出谋划策。
父亲听着爷爷的故事长大,对部队满怀憧憬,高中毕业后的他毅然参军。他常说:“如果不当兵,就要后悔一辈子。”
父亲的军装照是他和运输车的合影。1986年,父亲被分配到空军某汽车连,主要任务是驾驶车辆,将战斗机从机场南头的机窝牵引到北头的起飞线,等战斗机着陆后再拉回。漫长的机场牵引跑道,他每天来回行驶,不分昼夜,飞机只要起落,便要立即出动。
“最紧张的就是紧急出动。”父亲回忆道,“规定时间内所有保障人员都要到位,保障车辆要开到指挥塔周围。”入伍第3年,父亲刚任班长就接手了一辆装备抢修车。他检查时发现,车辆油门拉线断裂,油门拉线接不上脚油门,配件也无从寻找。“无论如何得保证能开得走、拉得出去。”父亲带着一名战士,剪短拉线,重接在手油门上,调节松紧,换上新油……忙活半天后,刚准备松口气,单位的警报突然拉响。紧急时刻,父亲跑进驾驶位,踩住离合,发动车辆,让另一名战士坐上副驾驶位,用手控制油门加油,两人紧密配合,车辆很快驶到规定位置……
我记事时,父亲已经回到地方工作10余年了。闲暇之余,他会滔滔不绝地讲他在部队的故事。他常说,就算回到地方也要有军人的作风。单位需要他时,他总是随叫随到,工作抢着干,累活争着做。
爷爷和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我从小坚定了自己的从军梦。2014年,我考上了军校。临出发前,我去探望爷爷。爷爷叮嘱我:“去了军校以后,要踏实锻炼,不要想家……”
军校的新学员训练结束后,我第一时间将自己的军装照寄回家里。爷爷和父亲收到照片很开心,爷爷还在电话里说:“你这小子,有我当年的模样。”
如今,我已毕业参加工作一年,也明白了为什么爷爷和父亲一直对部队念念不忘,退伍之后依旧兢兢业业:他们身上有着军人的本色和担当。
这是属于我们祖孙三代的军旅路,以前怎么走,以后也要怎么走。
左图:李大凯的军装照,摄于1961年。
中图:李卫东与保障车的合影,摄于1988年。
右图:李继祥在军校刚结束新学员训练,摄于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