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塑造官兵灵魂?他从这两封家书中找到了灵感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肖瑛 杨进 陈胜责任编辑:姬彩红
2019-09-27 03:34

有爱的教育不会倚重“套路”,它会用不同的打开方式去唤醒不同的心灵

难以走进战士的心,是许多带兵人曾经有过的苦恼。

张天奇之前也和洪相有过多次交谈,他发现这名战士听得多说得少,态度虽然恭顺,眼里却写着“都是套路”。

“无效教育大都是太倚重套路引起的。”一些官兵直言不讳地说,“施教者有没有感情、用没用套路,我们一听就听得出来。”

“套路用得多了,官兵内心就会产生抵触情绪。”某旅宣传科科长陈煜棠对此深有体会。

在调研中,有的战士坦陈,最怕一些爱用套路还总想毕其功于一役的干部,一搞就是彻夜长谈,不管战士心里是否接受。还有战士说,鼓起勇气向干部说出自己求进步的想法,却被用公事公办的态度挡在门外:“你看看,你符不符合条件吧。”漠然置之的面孔让战士“很受伤”。

想走进战士内心,首先自己要敞开内心。正如一位教育学家所言,“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的教育不会倚重“套路”,它会用不同的打开方式去唤醒不同的心灵。

老兵洪长寿至今还记得,当年的班长和干部就像老大哥一样关心照顾他这个新兵。那一年,家中父母生病,战友们帮他寻医问药。有的战友操心他的婚事,四处帮他打听。点点滴滴都是爱的回忆。“连队真的像一个大家庭,走了这么多年还想它!”

不管时间如何改变,能打开受教育者心扉的永远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施教者自己的真心。

去年底,上等兵小华调整分流到某连。一开始,连队对这个大学生士兵期望值很高,但很快就发现他状态不佳、性格孤僻。

指导员唐永红找小华谈了几次,每一次小华的回答都是“我没什么”“可能最近有点累”“我会注意”,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势。

唐永红没有放弃,借散步、打游戏、运动等时机,他有意识地接近小华。数次接触后,小华终于向唐永红袒露了心声。

原来,他刚到部队时就把考学提干当成人生目标,并在工作中努力表现。然而,由于性格腼腆,他不敢向连干部表达想法,老单位把考学的机会都给了其他人。来到新连队后,面对陌生的环境,小华彻底放弃了考学的念头。

“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群骏马,任你挑选。”唐永红告诉他,“连队尊重每个人进步的愿望,只要你拿出成绩来,就能获得机会。”这番话彻底解开了小华的心结。

也是从那时起,唐永红的“教育锦囊”中多了个办法,那就是“晚点名5分钟发言”。唐永红说,“就是想给大家营造畅所欲言的机会。”

引导一个战士的人生路,先要进入他的内心。某旅政治工作部主任王攀认为:“教育重在形成一个磁场,让战士感到被需要、被重视、被认可、被信任,从而愿意敞开心扉,接受施教者的理念与观点。”

相信营区外“师资”的力量,军营政治教育的延伸线悄然加长

一天是军人,一生是军人。

洪相的父亲洪长寿的故事,不仅改变了洪相,也让洪相所在旅的教育观念得以更新。

“大家都开始关注营区外的这些‘师资’力量,军营政治教育的延伸线在悄然加长。”指导员张天奇说。

作为退伍军人,洪长寿先后当过生产队长、民兵连长、团支部书记和治安保卫队长,从1982年起负责村卫生站工作。不管工作岗位如何变换,他的军人本色始终不变。

村里大都是留守老人和儿童,洪长寿只要接到求诊电话,无论刮风下雨,无论酷暑寒冬,无论黑夜白天,都会第一时间出诊。

2000年,洪相的母亲生病,家里的开支激增。这种情况下,洪长寿仍将7.5万元的异地扶贫搬迁款让给了更需要帮助的乡亲。

张天奇觉得,洪相能被父亲的话深深打动,除父子情深心无隔阂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从父亲身上看到了榜样的力量。

以父辈为范,只是营区外“师资”发挥作用的渠道之一。军营不是孤岛,军营教育无法脱离社会、家庭。教育要高效就必须获得社会、家庭的理解和支持。

教导员何齐康发现战士们平时给父母打电话较少,有一名士官已3个月没和父母联系了。

“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难道真忙得打个电话都没时间了吗?”周末点名时,何齐康的话让不少人脸红。

之后,何齐康发现,官兵打给家里的电话多了,连队懈怠、懒惰的习气少了。“每名官兵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不论和父母谈什么,交谈本身就能激发这种动力。”

军营的延长就是社会。某旅在开展教育时没有忘记另一些军营外的“讲师”,他们代表着从军营教育受益的群像。

老兵肖洪波服役期间,曾深入汶川地震重灾区保障通信、多次参加重大演习演练任务,多年锤炼,让他有了不一般的韧劲和心性。2012年返乡务农后的4年间,他凭借过硬的作风与工作实绩,被选举为村长,联系引进企业,让村民收入大幅增长。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肖洪波常会想起老指导员的话:“当兵的过程,就是培养男子汉气质的过程,总有一天,你会感谢今天的坚持!”

士官倪景峰退伍后在某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工作,接触了大量的退伍老兵后,他对部队的教育更加心怀感激,“部队培养了一个好兵,其实就是为社会培养一个好人。”

退伍老兵刘汝光结婚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妻子来连队看荣誉墙。

刘汝光退伍前所在旅每个连队都设有一面荣誉墙,历次重大任务的参加人员都留名留影,记录着每名战士的成长经历。刘汝光说:“这面墙就是我再出发的起跑线,脱下军装了也要为它争光!”

这些鲜活的事例,如今都被引入当前的教育中。官兵从中看到的不仅是成功与荣耀,他们还看到了军营教育的力量,看到了教育在今天的和明天的自己身上的闪光。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