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情不能一味靠“通报”
■贾 乾 陈祎竹
某团开展战术演练,导调组在作战地域设置了多种敌情,但在向部队通报情况时,他们没把敌情给全。这一招,让参加演练的部队既尝了苦头,又得了教训。官兵们讲:演练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敌情不能一味靠“通报”。
感知战场、洞察敌情,是打赢战争的重要前提,也是练兵备战的重要课题。敌情的来源通常有两种:一是上级或友邻的通报,二是自己发现。战场瞬息万变、迷雾重重,单靠哪一种敌情获取方式都是不够的。置身战场一线的部队,只有保持触觉灵敏、耳聪目明,才能掌握主动权,防止各种不利的“意外”。如果一味地依赖上级通报,不主动去努力侦察获取实时敌情,就会处处被动,甚至付出沉重代价。
在滑铁卢战役中击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将军说:“我一生都在尝试并努力去发现山那边的景象。”简单的话语,道出了对于“知敌”的不懈追求。历史上,我军那些赫赫有名的指挥员莫不如此。红军强渡嘉陵江时,敌军江防戒备森严、碉堡林立。为制订可行的渡江计划,徐向前翻山越岭,沿嘉陵江东岸观敌守备、选择渡口,先后行程达一二百公里。战役打响后,我军顺利撕开口子,直插嘉陵江西岸。
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现代战争越来越多变,揭开战场面纱越来越难。电磁环境更加复杂,电子干扰如影随形,目标信息真假难辨,对手动向捉摸不定。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主动探寻敌情,或缺乏足够的信息分析和运用能力,就会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在“发现即摧毁”的战场,了解对手慢人一拍,其结果可想而知。从近几场局部战争来看,取胜的一方之所以能获得主动,就在于他们强在可以“以暗击明”。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常讲,现代战争越来越“透明”,而这种“透明”是建立在有意识、有能力洞察敌情基础之上的。部队开展实战化练兵,灵魂深处必须丢掉“拐杖”,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对于组训者来说,要放弃“保姆”身份,通过科学导调,充分调动和发挥部队打仗的能动性。当部队习惯了“敌情不再一目了然”,具备了“知敌”的本领,打胜仗的底气才会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