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雄鹰”为和平翱翔
——记我第2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直升机分队
■解放军报记者 宋 歆
清晨,发动机的巨大轰鸣声打破高原的寂静,旋翼卷起扑面劲风。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一架机身印有联合国标志和五星红旗的运输直升机,升空飞向辽阔的天际。地面上举目眺望的人们说:这是展翅翱翔的中国“雄鹰”。
这里,是位于苏丹达尔富尔维和任务区的法希尔机场。作为目前我国唯一一支驻扎海外的航空兵部队,同时也是最年轻的维和兵种部队,我维和直升机分队自2017年首次部署以来,始终怀抱一颗让维和行动的和平之光照亮任务区的赤子之心,在距祖国万里之遥的陌生复杂空域,全力履职担当,获得联合国和外军同行的高度认可与尊重,被评价为“一支不可或缺的航空力量”。
我第2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直升机分队直升机在法希尔机场起降。陈 凯 摄
(一)
日落时分,当远航的中国“雄鹰”完成任务顺利返航,在法希尔机场等候的窦孝宇,心中既充满自豪,又深感不舍:圆满完成一年的使命任务,我第二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直升机分队,即将启程归国。
窦孝宇是谁?分队军事组组长。同批分队里的装备组和后勤组组长,均为经验老到的正团职干部,相比之下,身负重任的窦孝宇,资历似乎有点太浅:今年25岁,去年6月调的正连。
年纪虽小,本领却深得大家赞许,官兵们都打趣说:达区的山,达区的水,达区离不开窦孝宇。
作为2017年5月31日最早踏进达尔富尔的18名中方先遣人员之一,窦孝宇连续执行了两年多的维和任务,亲身参与了在一片贫瘠沙化的土地上,建起一座功能完备的中国营盘,同时也亲眼见证了年轻的维和直升机分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联合国航空运管体系之中。
鉴于维和任务区的特殊环境,联合国目前所采取的工作方式和指挥链路,更加趋近于民航,其所需的国际航空英语证书、危险品运输证书等资质材料,要求极其严格。
学规则、懂规则、用规则,成为分队所有官兵必过的一关。窦孝宇介绍说,部署之初,为尽快使分队的4架直升机达到全面遂行任务的目标,实现不同航空体系和规则标准的最大融合,分队官兵细致研究学习《委托协议书》《标准作业程序》等联合国维和法规文件,积极与任务区各部门对接联系,向外国民航机组虚心请教,主动学习适应当地民航规则,在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任务实施等方面,全面接轨国际标准,快速与联非达团的工作情境融为一体。
“在参加首次航空英语核查前,大家为了适应来自孟加拉、约旦等国考官带有较重口音的英语发音,专门凑在一起,围着几部便携式航空电台,听任务区其他直升机飞行员与指挥塔台的各种沟通对话。平时一有机会,大家就和外国友人练习英语对话。”窦孝宇说,功夫不负有心人,部署不到三周时间,机组在首次航空英语核查中的通过数量,就达到了联合国的规定要求,并且很快实现了直升机装备出动100%的目标。机组的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得到联非达团的高度肯定。
(二)
在动乱频仍的达尔富尔维和任务区,我维和直升机分队是唯一一支军事航空力量。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他们,多次完成许多民用航空分队无法遂行、拒绝遂行的高风险任务,堪称当地联合国航空部门重点用、全程用、多方向用的“战斗队”。
在战斗中摔打淬炼,在挑战里磨砺胆识。29岁的盛明是位年轻的机长。出国时还只是副驾驶的他,经过持续不断的重大任务摔打考验,成为通过联合国航空处考核的骨干机长,不但驾驶水平高,而且英语水平顶呱呱。
去年9月初,迈拉山地区发生山体滑坡,大量村落受灾。由于山区地形复杂、道路不畅,坦桑尼亚维和友军在执行救援行动时被困,给养消耗殆尽,急需空中力量救援。因为灾区位于反政府武装控制范围内,属于禁飞区,任务区的外国民航分队拒绝执行任务。
关键时刻,见证中国军人担当!盛明告诉记者,在接到联非达团的情况通报并且获得进入禁飞区的许可后,他和战友们一起,在无地标、无导航、能见度低的情况下,克服山谷乱流的影响,成功完成了任务,令联非达团赞叹不已。
在风雨中砥砺“翅膀”,中国“雄鹰”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细细浏览分队的航迹图,那一条条不断延伸扩展的航线,正是中国军人勇于担当的生动写照。
“自部署以来,分队的机组飞行由最初的稳扎稳打,不断向航程极限、载重极限、时间跨度极限挑战,高温高原条件下的货运飞行能力持续提升。”分队队长周凯介绍,“一年来,在联非达团力量调整部署的大背景下,分队先后圆满完成巴基斯坦、卢旺达等10余国维和部队的转运任务,安全运输各类危险品21吨,航迹遍布20余个任务点,成为当地联合国航空部门应急响应力量里当之无愧的‘主心骨’。”
(三)
烈日高温。对人,对飞机都是一种折磨与挑战。
常年炎热的达尔富尔地区,平均气温为38至45摄氏度,地表温度最高可达70摄氏度,萨托尼、苏尼等野外起降点平均海拔在1500米以上,且多发沙尘暴。加之法希尔机场直升机停放场地简陋、维护无专业厂房,维护保养的难度可想而知。
迎难而上,方显男儿本色。当中国“雄鹰”稳稳降落在法希尔机场停机坪后,二级军士长、机械师刘东和战友们,又开始了忙碌的保养维护工作。
“我们装备的运输直升机,刚来时有点‘水土不服’,不太适应热带气候环境。经过反复探索,我们形成了一整套符合任务要求的装备保障方法,完成了许多在国内往往需要依托基地级维修点和专业厂房才能开展的大型核心部件更换作业。”刘东自信地说。
作为分队公认的技术“大拿”,刘东在所在部队的飞机维护保养评比中,连续拿过13年第一。他告诉记者,目前,在确保装备出动率满足联合国规定的前提下,分队初步实现了“零差异对接国际标准、零差错做好装备维护、零失误实现故障排除”的目标,摸索出了一套海外野战条件下的装备保障模式和直升机快速抢修方法,经受住了严苛环境和任务的双重考验。
在分队会议室,记者看到了《海外机务标准作业程序》《直升机维护规程》等文档,分队队长周凯感慨地说,这些带有首创性标志的文档,都是分队官兵自己摸索研究的成果,凝结着创新发展的智慧。
夕阳西下,漫天彩霞映照着营区的道路。圆满完成任务的分队官兵,整齐列队走在营区的路上,步伐铿锵。这条路,官兵们起了一个充满诗意与畅想的名字:“凌云路”。
这路上,洒满了他们筚路蓝缕的辛勤汗水;
这路上,镌刻着他们忠诚尽职的凌云之志!
(解放军报苏丹达尔富尔8月25日电)
中国第二批赴苏丹维和直升机分队荣获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
新华社喀土穆7月18日电(记者马意翀 费晓曦)联合国和非洲联盟驻达尔富尔联合特派团(联非达团)17日在苏丹法希尔超级营地内为中国第二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直升机分队全体140名官兵授予和平荣誉勋章。
授勋仪式上,联非达团副联合特别代表安妮塔·奇奇·格贝女士高度赞扬了直升机分队官兵为苏丹和平稳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她表示,中国第二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直升机分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展现了中国军队优秀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出色的工作增进了中国同苏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友谊,得到了联非达团各位同事的赞赏和尊重。
据悉,中国第二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直升机分队以陆军第81集团军某陆航旅为主组建,配备4架米-17直升机,主要担负联非达团24小时空中巡逻、战场侦察、人员输送、伤员转运、物资运输等任务。
在2018年9月的迈拉山人道主义救援任务中,中国维和直升机分队2架直升机穿山谷、飞禁区、降高原,在无地标无导航条件下,与坦桑尼亚维和部队开展联合行动,运送2.5吨救援物资,拯救280余名当地群众及灾民,被联非达团誉为“不可或缺的航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