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维和直升机待命分队,除了国际化素养,记者还感受到了受领维和任务给这支部队带来的浓厚实战氛围——
锻造铁翼雄鹰 续写蓝盔荣光
■解放军报记者 罗 铮
午后骄阳的炙烤,让水泥地面上掀起滚滚热浪,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数架身披迷彩的米-171中型多用途直升机呼啸着拔地而起,渐渐融入蔚蓝的天空……
8月上旬,当记者赶到华北某军用机场,恰逢一次跨昼夜飞行训练开始。按照计划,这次训练将持续进行7小时,内容包括舱门机枪射击、侦察巡逻、特殊场地救援等多个课目。而参加训练的机组,正是来自由陆军第82集团军某陆航旅抽组而成的维和直升机待命分队。
登上指挥塔台,记者遇到了正在组织训练的陆军第82集团军某陆航旅副旅长、维和直升机待命分队队长褚志勤。作为一名飞行时间超过5000小时的特级飞行员,褚志勤参与过国庆60周年首都阅兵、奥运安保等多项重大任务。然而,没等这位飞行“大拿”开口,记者的注意力就被塔台上无线电设备中传出的一阵英语通话所吸引。
“我们经常在飞行训练中用英语传递口令,目的是帮助飞行员适应维和任务环境。”褚志勤说,“作为待命分队,就要做好随时出发的准备。”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很多类似这样帮助官兵提前进入角色的举措。比如,分队的饭堂和炊事操作间没有设在房屋中,而是搬进了野战帐篷;尽管没有发生疫情,但分队坚持每周进行两次营区全面防疫消杀作业训练;车队护卫演练、营区防卫演练是分队每周雷打不动的事项……
“维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一旦部署到任务区,也就意味着登上了国际舞台,这就要求我们的官兵必须具备相应的国际化素养。”在分队会议室,褚志勤递给记者一份《待命分队阶段性建设报告》。这份报告显示,从今年3月至今,分队进行轻武器射击、战场救护等共同课目训练77天,组织飞行训练1331架次……与此同时,分队140名官兵系统学习了联合国维和人员准则、对外交往礼仪规范、国际法等理论知识,并接受了英语强化训练。目前,分队的所有军官都具备英语交流能力,战士们普遍也可以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
在分队会议室墙上,记者看到一张合影。这张照片摄于2018年7月,当时联合国航空专家玛格丽特一行专程来到分队进行考核评估。对那次迎检的过程,褚志勤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在实地查看了分队训练、建设情况后,玛格丽特说:“你们的准备令人惊叹。”
“加入维和待命分队后感觉个人有什么变化?”关于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官兵,而他们的答案不约而同:实战意识更强了。
维和直升机待命分队组织飞行训练。蒋 进 摄
的确,在国内训练,情况是想定的,敌人也是模拟的,而到了维和任务区,威胁是现实存在的。由于直升机飞行高度低、目标大,很容易遭到攻击,加之任务区自然环境复杂,维和直升机失事的例子并不鲜见。
“以前,我们在训练和复盘讨论时往往比较关注技术层面,而现在我们更加注重实战。”维和直升机待命分队2级飞行员张帅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在舱门机枪射击课目训练中,过去他们想的是如何尽量保持飞机平稳,便于射手射击。而现在,他们思考的是以什么方式、从什么高度进入战场,从而营造更加有利的态势。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深夜。当记者准备离开分队时,恰好看到营门哨兵在梯子上忙活。走近一看,原来是在更换维和出征倒计时牌。褚志勤告诉记者,根据上级安排,他们即将出国执行维和任务。
“从前期准备情况看,我们有信心履行好维和使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我军陆航部队的风采,续写中国蓝盔的荣光。”说出这番话时,褚志勤目光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