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集团军某旅探索新编制体制下作战保障新模式——
融合百余专业 攥成保障铁拳
“我部遭‘敌’炮火袭击,装备受损严重,请求支援”“要点抢控群两名步战车乘员头部受伤昏迷,请求救治”……9月上旬,第79集团军某旅组织作战保障行动演练。面对多个方向接连不断的保障请求,该旅统筹运用装甲抢修、重装运输、医疗救护等力量,高效完成保障任务。
保障行动指挥高效、力量优化、协调顺畅,源于该旅对新编制体制下作战保障模式的不懈探索。据该旅领导介绍,他们围绕担负的使命任务积极探索转型,使新编制体制下百余专业攥成保障铁拳,潜在优势得到释放。
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该旅由30多个单位合编组建而成,所属专业涵盖通信、运输、修理等百余个。组建之初,各单位仍按以往的方式组训,遂行保障任务条块分割、各自为战。
“合编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要通过融合催生出良好的‘化学反应’。”旅党委议训会上,党委一班人统一思想,并就“如何让以往独立的保障力量攥指成拳,发挥‘1+1>2’效能”进行深入讨论。
经过集智攻关,该旅探索出“任务上级派、力量本级调、行动一线控”的保障力量统用模式,指挥员可现场临时抽组保障力量、调整保障编组、调配保障资源,实现作战保障力量由“分散配置”向“资源集成”转变。
为使保障行动有序高效运转,该旅先后探索形成《保障力量岗位职责规范》《战时保障力量运用规范》等系列规范,有效解决了人员职责不明、业务界限不清、秩序运行不畅、保障效率不高等问题。记者翻看《战时保障力量运用规范》了解到,其中关于保障场所开设、力量编组运用、指挥保障关系等,既有标准原则,又有流程方法,拿来就能用,照着就能做。
记者在演练现场看到,某型短波电台车战损后,分属两个连队的电子检测维修车和汽车修理工程车同时火速驰援,共同完成抢修任务。修理一营营长姜显明介绍,他们将修理力量由以往按装备类别编成调整为按专业要素编成,并通过平时“一站式”要素集成训练、战时“任务式”模块化保障,推动保障能力有效提升。
组建以来,该旅出色完成“火力”“跨越”等系列演习的支援保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