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 我们的家丨388本家庭档案记录背后的家国变迁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作者:焦健 高良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9-09-06 13:35

1992年,骆宗明家搬进了城里的新房子。日子越过越好,而老人往小红本里记的东西却越来越少了。

退休干部 骆宗明:我原来买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我在上面记得一清二楚,因为在当时这些东西是我们家的大事。现在东西买得越来越多,我这儿记得是越来越少,因为经济好转了,家庭富裕了,不值得(记)了。再加上就是我有微信,在手机里我就记了。

如今,年近80岁的骆宗明迷上了智能手机,他熟练掌握里面的各种应用程序。

退休干部 骆宗明:我天天玩微信,天天学习《学习强国》。通过BP机、大哥大、小灵通、老年手机慢慢到智能手机,到现在的这个4G手机。眼看华为的5G也上来了,将来5G(手机)也得使上。

退休干部 骆宗明:我们的家和我们的国家是连着的。当我们国家受侵略的时候,我曾经挨过鞭子。我们的国家在受穷的时候,我也吃过糠咽过菜。当年我们的国家站起来的时候,我们家分了房、分了地,当我们国家富裕起来了、强大起来了,我们家也实现了现代化。

骆宗明退休后,在他的家庭档案里,还增加了一份特殊档案,记录了从2006年开始,他和几位老党员,走遍了当地91个村,采访了451名老人,把当年冀东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故事总结成了一套3万多字的乡土教材,并到全镇的中小学校巡回宣讲。坚持了13年,孩子们亲切地称他们为“老爷爷宣讲团”。

退休干部 骆宗明:你看看抗战时期,那会儿老百姓被烧被杀被砍。因为没有国家的保护你才受欺负。1949年之后,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我们才有我们的小家。

骆宗明常说,在他心中有两个家,一个是小家,另一个则是国家。无论是388本的家庭档案,还是3万多字的抗战故事乡土教材,这些都是他留给家里最宝贵的财富。

骆宗明的四女儿 骆艳青:我爸爸送给我们每家一个本,我们明白他给我们这个本的意思,让我们不管走到哪,都不要忘了这个家。习主席说不忘初心,只有记住那些历史,时常想想一路走来经历的风风雨雨,才会更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央视记者 焦健 高良)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