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张思德的新时代传人:记陕西省消防救援总队延安市支队宝塔区中队

来源:新华社作者:张斌、陈晨责任编辑:杨红
2019-09-05 13:06

做张思德的新时代传人

——记陕西省消防救援总队延安市支队宝塔区中队

新华社记者张斌、陈晨

延安枣园,张思德纪念广场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鲜艳夺目。

45岁的老兵张保愿又一次来到这里,站在张思德烈士的雕像前,默默凝视。这位陕西省消防救援总队延安市支队宝塔区中队“张思德班”的老班长,已经不记得自己来过这里多少次了。

1944年9月8日,就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张思德,这个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普通战士的名字,自此被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张思德同志永远是我们中队全体指战员的榜样和标杆。”张保愿深情地说。

宝塔中队成立于1973年,现有指战员30人,担负着宝塔区3556平方公里的消防执勤和灭火救援任务。因辖区内红色旧址多、石化企业多、高层建筑多,加之地质地形复杂、水资源匮乏,宝塔中队所承担的任务艰巨。

为此,宝塔中队全体指战员不断精进技能。“火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武艺练不精,不是合格兵。”很多战士说,每周3次负重冲山训练和5公里负重越野是雷打不动的项目。在中队,人人练就了一双“铁脚板”、两条“飞毛腿”。

现任宝塔中队特种车驾驶员兼操作员、一级消防长的张保愿是战友们的榜样,平日他主要负责特种器材和战斗车辆的维修、驾驶。“样样拿得起、讲得清、用得熟”,是战友们对他的评价。

一次,中队消防车出了故障,修理公司多次来人都找不到问题,最后张保愿用一把牙刷就解决了。修理公司技师竖起了大拇指:“一把牙刷修好一辆车,张班长真神了!”正是凭着这股“工匠精神”和业务素养,张保愿被评为陕西消防总队首届“最美消防卫士”。

除了修理和驾驶车辆,实战经验丰富的张保愿也经常执行紧急任务,出现在数不清的救援现场。

2017年冬季的一天,延安革命纪念馆前的彩虹桥上,一名男青年因感情受挫爬上桥顶意欲轻生。值班的张保愿接到电话后,立即和一名同事开车前往现场。

“小伙子的父母声嘶力竭地喊着,满眼泪水。可是他们怎么劝都不顶用,那个小伙子一直坐在桥顶。下面围满了人,大家都捏了一把汗。”张保愿的回忆中,仍透着几分惊心动魄。当天的气温接近零下10摄氏度,再僵持下去,男子可能会因受冻而失去知觉。

危急时刻,张保愿当机立断,决定自己绑着安全绳上去营救。消防车的长臂一点点升高,快要接近男子的时候,张保愿一把从背后死死地抱住他,用力把他拖到消防车上。

“每一次经历险情,或许有后怕,但在事发时,我从没有想过退缩。”张保愿有个绰号叫“硬汉”,这是同事对他职业生涯的总结。工作至今,他先后参与抢险5000余次,行程60多万公里,500余人经他之手脱离险境。

“张思德同志牺牲75年了,但他的精神永远鼓舞着后来人。”张保愿说,“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只有把群众的安危系于心上,才能对得起“张思德班”这个光荣的称号。

朴素的话语中,有着最纯真的初心与使命,有着最勇敢的执着与忠诚。

在宝塔中队,一面锦旗上“火海蛟龙、人民卫士”几个大字引人注目。

这面锦旗来自一家石油公司。2014年,这家公司下属的炼油厂2个油罐发生爆燃,烈火冲天、浓烟蔽日,严重威胁到相邻26个储罐和方圆10公里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危急关头,时任宝塔中队副中队长赵江潮带领2名突击队员,冒着高温炙烤和沸溢喷溅的危险,3次登上罐顶,强攻近战、注液灭火,为扑灭大火发挥了关键作用。

生死关头不退缩、危急时刻永向前,是消防英雄本色的真实写照。

这股英雄气概也感染着新入队的年轻战士。赫耀威今年27岁,2009年参军入伍,2010年下队来到宝塔中队。“刚来中队时,我们就去张思德广场前参观学习。这些年感触也越来越深,每当我们救出一个人、扑灭一场火,看到因为我们的努力很多人转危为安、很多财产得以挽救的时候,再苦再累也都不值一提,内心只有沉甸甸的满足感。”赫耀威说。

宝塔中队中队长辛全武说,近年来,为了锤炼战士们“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胆魄和实力,中队利用废弃居民楼建立了烟热真火训练室模拟实战环境;为了守护宝塔区158处革命旧址,中队探索建立了“一址一策一演练”精准化响应机制,以确保辖区所有红色革命旧址的绝对安全;为了适应新时代灭火救援的需要,中队创新提出全水系泡沫作战方法,总结编写了《火场供水原则》理论教材,大大提高了火灾扑救效率。

这些年,宝塔中队获得各级各类荣誉221项,其中荣立集体二等功2次,集体三等功2次。2018年12月,宝塔中队还被陕西省委命名表彰为“三秦楷模”。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