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阳谷县董营村第一书记:回到农村 决战贫困

来源:农民日报作者:周海磊责任编辑:张思远
2019-08-22 09:50

董营村第一书记周海磊(右二)在给贫困户讲解精准扶贫政策。资料图

“按照省委组织部统筹安排,山东工商学院第四批第一书记派驻山东省阳谷县。”通知看到这里,我报名的决心就坚定不移了。

决定报名第一书记不是心血来潮,是因为出生成长于冀东南农村的我,自高考上军校起,远离家乡已16年有余,儿时记忆里的父老乡亲、谷场麦田……一景一情仍历历在目、清晰如昨。回到农村的想法,常在心中挥之不去。

今年4月,我通过了组织选拔,担任阳谷县张秋镇董营村第一书记。

初入村庄,逐户走访、摸准实情是关键。4月底的一个清晨,我骑车前往董营村。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下乡就是骑着自行车,时至今日依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骑车不仅便于随走随停,与乡亲们打招呼、拉家常;还方便钻胡同、进院子。只有身近了才能心更近、情更近,让乡亲们放下心中的疑虑和戒备。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想全面深入地了解群众所急、所盼和所需,还要深入到田间地头去,力所能及地搭把手,与乡亲们同劳动,谈他们当下关心的话题、说他们眼前着急的事情,才能让他们敞开心扉,把实际困难讲清楚、说明白。我与贫困户于丕现在地里聊天时,得知其妻子早年因病去世,他自己体弱多病,还要供儿子于龙读大学后,便主动联系于龙,介绍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岗位的申请政策,并鼓励他刻苦学习,不负父亲的期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麦收时,我走进麦田实地查看,发现村东近千亩的盐碱地亩产不到350公斤,不足高产区的一半;天旱时,看到乡亲们苦盼的雨一直不来,每家每户只好拖着小水泵、扯着塑料管分抢沟渠里几近见底的水;移苗保苗时,看到多位大爷大娘年近70岁还一早到田间劳作……我不停不歇,用双脚丈量着每一寸土地。

到村任职,肩负着组织的信任与重托,背负着群众的信赖与期盼,只有带头做好表率,才能更好发动和依靠群众,赢得群众认可。硬化村内胡同路面时,我与村“两委”成员商量,只买材料,发动党员带领大家一起出义工,节省了大笔劳务费。事实证明,只要党员干部能冲锋,群众就一定能跟上,困难也一定能克服。

如今,经过多方协调、积极争取,村内老年服务中心和活动广场已经开工建设,路灯和健身器材正在安装;产业扶贫资金已经明确投产项目,建成后村集体收入将稳增近6.5万元;公益性项目资金全部优先用于农田水利设施改造、打井、修路等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项目;村内40余亩闲置坑塘改造开发工程正在筹措资金,寻求增收与美化兼顾的解决方案……全村父老乡亲备受鼓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住进危房改造后的新居,贫困户于培文说:“村里的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董营村地处偏远、土地贫瘠,村内受过教育的文化人和年轻劳动力大都到城里谋职求生,村内留守人员以老幼妇孺为主。虽然大家致富意愿强烈,但囿于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缺乏资金,只能眼巴巴看着其他地方发展特色养殖、果蔬种植和手工产业。“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找准病根子就得对症下药。学校同派出的其他3名同事所在帮扶村相隔不远,同属金堤河沿岸村,面临着同样的发展难题。大家集思广益、各施所长,一方面加紧组织抓好村“两委”成员动员培训,一方面加紧调动各方资源,帮助村子发展适宜的种植和养殖产业。入村不到两个月,黄河沉沙池沿岸的4亩泥鳅养殖项目已经在东街村党员骨干和有养殖经验村民的参与下先行先试,目前长势良好;曹堤口村的“两委”成员和有参与意愿的村民已前去考察抗盐碱环境的珍珠油杏种植项目,大家反响热烈……相信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实践的检验,我们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稳妥可行的农村产业发展之路,增强帮扶村的“造血”功能,提升帮扶村的脱贫质量。

“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壮志拳拳在心,嘱托殷殷在耳,日子越过越火,干劲越来越足。作为一名转业军人和党员,能够回到农村,投身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伟大实践,接受时代赋予的使命考验,我备感荣幸和自豪,一定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与贫困决战到底。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