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平均每月收入超过1218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40倍,年均实际增长5.5%。
中国用70年时间实现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这项壮举在全世界范围来看都是罕见的伟大成就。
收入的稳健增长让农村居民腰包鼓鼓,有了财力去进行消费和改善生活水平。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12124元。如果扣除物价因素,2018年的人均消费支出比1949年实际增长32.7倍,相当于年均实际增长5.2%。
收入增长让农村居民家家户户都一应俱全,用上了各类现代化家居用品,生活质量也大为改善。过去农村居民的奋斗目标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农村青年谈婚论嫁的前提是“大三件”和“小三件”。现在的农村生活早已今非昔比,农村居民的消费力越来越强劲,农村市场可以选择的产品和服务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之所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突出表现,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这是由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速举世瞩目,如此持续、快速而稳健的收入增长世所罕见。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的“三农”发展牵动人心,而农民的收入增长反映了农村的勃勃生机和农业的繁荣发展。
中国是人口大国,农民占总人口的比例较高,人均可耕地面积又非常少,一些发达国家怀疑中国能不能养活中国人。但是,建国以来中国在农村振兴、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对发达国家的质疑者给以了有力回击。
与此同时,中国在农民增速和脱贫致富方面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值得参考。农民增收也使中国的脱贫成就显著,务实有效的脱贫经验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对于全世界反贫困事业也贡献卓著。
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时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这同经济和收入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和城镇化建设等关系密切。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集体化改革、工农业价格剪刀差、户籍管制人口流动等,都使农村居民为国富民强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此而做出了巨大牺牲。可以说,农民增收是人口红利、改革红利和开放红利交相叠加的结果,人口流动、取消农业税、新农村建设等都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关键驱动因素。
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来源看,进城务工对收入增长的贡献最为突出。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各类城市吸引了大量农村居民,农民的市民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变革、农业转型和农民增收。新中国成立70周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就体现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所发生的具体变化,而每一个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则是其真实写照。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居民的收入快速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但是弥合城乡社会不平等仍然任重道远。
报告显示,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69倍,仅比1956年下降了0.64。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速度还低于收入增长速度,也说明他们还有不敢消费的许多顾虑。如果城乡收入差距无法得到实质性缩小,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就会根基不牢,农民身份的“污名化”也难以根除。因此,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不容乐观,需要高度重视并多措并举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使城乡居民都能共享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美好生活。
在看到农民增收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农村建设还需要加大投入和下大力气。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向城镇看齐,但是农村基础设施还远远跟不上,铺张浪费、交通拥堵和垃圾围村现象触目惊心。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大力推动厕所革命和村居整治,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表现,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拓展。因此,要乘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大潮,不忘初心地关心、支持和帮助农村、农业和农民,尽早实现全面脱贫致富和全民美好生活。
作者:马亮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