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展望
——重温苦难辉煌,奋斗之路不止;历史照进现实,美好未来可期
八十余载披荆斩棘,八十余载风雨兼程。在贵州省仁怀市鲁班镇红军烈士陵园,军报记者听到两代老兵接力守墓的感人故事。老兵刘福昌为红军守墓47年,用坏1000多把扫帚,栽种2000多株雪松杉柏。
是什么力量让刘福昌始终甘于隐姓埋名坚守初心?从老人生前接受采访的话语中,我们找到答案:“我亲眼看见发生在鲁班场的那场血战!红军英勇奋战,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人民的江山,换来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
与历史共鸣,一次次追溯“我们从哪里来”;与现实对话,一次次追问“我们到哪里去”。红军小学、长征大桥、渡江大道……再走长征路,重温红军情,军报记者数不清、记不完这些经过硝烟洗礼的地名和路标。凝视这些铭刻血色忠诚的标志,既让大家看清了脚下那条坎坷的路、光辉的路,也启发我们去探索走好民族复兴的路、新长征的路。
不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才能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记者的笔端倾诉着初心:“追寻初心、坚守恒心、激发信心,再走长征路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程,更是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新征程。”
在长征路上追随先烈步伐,用长征精神书写长征故事,军报记者所到之处,与当地党史办专家交流,现地踏访红军作战、露宿旧地,寻故迹、看变化。当92岁的李梅德老人用沙哑的嗓音唱起当年红军唱过的歌时,“心怀敬畏一字一句书写,用镜头和笔触一代一代传承”这句话喷涌而出,化为了军报记者孜孜以求的心声。
没有思想航标的足迹必将被历史的长河冲刷,没有浸透心血的记录难以激起跨越年轮的共鸣。回望历史,军报记者一次次探寻思考着红军长征的“胜利密码”。采访手记里,军报记者写道:“长征走过的道路,不仅翻越了千山万水,而且翻越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思想障碍。‘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奇就奇在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那时起,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成为我们党的命根子。”
回望历史云烟,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展望美好未来,新长征路上奋进正当时。
在贵州,红色文化讲解员杨秀带领军报记者从“毛泽东小道”走到“乡愁小道”。站在坦途大道上,远眺绿水青山,军报记者看到昔日蜿蜒的红军小道,今朝已成脱贫致富的大路。在福建、在云南,军报记者用文字书写、用数字印证“党叫干啥就干啥,打起背包就出发”“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精神永远不过时。在四川、在陕西,军报记者用脚步践行 “服从号令”“迈好步子”,继承革命先烈的事业永不停步……
“在剩余的生命里,我要将发扬传承红色精神当作自己唯一的使命。”再走长征路,一名90多岁的老人叮嘱军报记者:“你们都是红军的下一代。”
诚哉斯言。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展望未来,我们感慨万千: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初心,必须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牢记心中之责、用好手中之笔、走好脚下之路,更好地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讲好强军故事,激发强军精神,汇聚强军力量。
征途如虹,军号嘹亮。军报记者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