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之路:长征精神的薪火相传
长征,锻造了共产党人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书写下中国革命的不朽传奇。而这座历史丰碑,也指引着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砥砺前行。
如今,长征播撒下的种子悄悄发芽,在红军走过的地方茁壮成长。
福建省长汀县中复村的红军烈士后代钟鸣(左)在中复村观寿公祠前为参加“记者再走长征路”活动的记者讲述长征的故事(6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他们不忘初心,追忆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
在福建省长汀县中复村的观寿公祠前,“红九军团长征二万五千里零公里处”石碑,似乎在诉说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56岁的钟鸣是中复村的红军烈士后代。30年前,钟鸣就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红色史料、学习革命历史,进行义务讲解。
后来,他的儿子也回到家乡做起红色讲解员。父子俩希望,通过口耳相传,让这里的红色精神永远传承。
如今,长征路上许多地标都活跃着“红色讲解员”。正因为他们,长征故事显得更加生动感人、深入人心。
这是矗立在湖北省石首市桃花山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的三棵“红军树”(8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回望历史,为了更好前行。
在湖北省石首市,三棵葱翠的“红军树”一字排开,矗立在桃花山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67岁的守树人刘克树,已看护这棵“红军树”31年。
他的父亲刘道明是原桃花山苏维埃政府主席。“父亲与红军树的感情很深,多年来一直给人讲红军故事。”
时光荏苒,初心不变。父亲去世后,刘克树辞去工作,接替父亲守护“红军树”。“我守的不仅仅是树,更是石首儿女的红色精神家园。”
在湖北省石首市桃花山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67岁的守树人刘克树在“红军树”前与他的孙辈合影(8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他们牢记使命,弘扬长征精神,朝着民族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一不能忘本,二不能吃老本。”谢京帅说,不忘本,就是坚守初心,为人民谋幸福;不吃老本,就是不能故步自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80余载斗转星移,硝烟散尽处赞歌仍在。“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一曲兴国山歌传唱80多年,苏区干部的优良作风也传承至今。
作为“十三五”贫困村,江西省于都县仙下乡龙溪村,大部分房屋都在半山腰和坑沟里。这里的坡陡、路窄、弯急。100多个贫困户散落在山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2017年,乡党委副书记袁勇锋主动请缨,担任该村第一书记。几年来,他把龙溪村当成了家乡,把贫困户当成了家人。通过架桥修路,发展蓝莓、生姜、高山蔬菜等扶贫产业,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长征路上,新变化、新气象不断涌现。
位于长汀县四都镇的楼子坝村,如今河水清冽、道路平坦、花团锦簇。“党和政府时刻挂念着老区人民,持续投入帮扶资金!”村党支部书记陈先发说。
在政府支持下,陈先发带头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450亩,发展台湾大肉黄姜、槟榔芋种植,探索杂交水稻育种和中药材种植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
记者再走长征路发现,红土地上建起一个个合作社、生态园、养殖厂。老百姓致富奔小康的欢声笑语,回荡在农村城镇中那些革命古迹周围。
80余载,长征这条永不褪色的红色飘带,气贯长虹,串联起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
80余载,长征这一薪火相传的精神旗帜,历久弥新,激励着中华儿女一往无前。
穿越战争烽火,迎来沧桑巨变,走过峥嵘岁月,迈向崭新时代……
(记者宋振远、孙少龙、胡璐、朱超、刘羽佳,参与记者刘书云、梁军、任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