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似锦照红船 之江潮起再扬帆
——浙江续写70载砥砺奋进壮丽篇章
新华社记者何玲玲、李亚彪、方问禹、王俊禄
这里是中国革命红船的启航地,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前的憧憬,在自己的诞生地,已是繁花似锦。
这里是改革开放先行地,昔日一穷二白的资源小省发生巨变,一个活力迸发的经济大省挺立东海潮头。
这里是高质量发展的探路者,在“八八战略”引领下,破茧成蝶、凤凰涅槃,再次扬帆远航。
10万多平方公里的浙江,真实记录了新中国成立70年的伟大成就,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块土地上的成功实践。
从革命红船启航地到均衡富庶发展先行者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90岁的浙江日报退休记者徐永辉老人至今记得,1950年初他到嘉兴七星乡采访时看到的场景——两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在晒场上蹦跳着唱歌。
两个孩子的父亲叫叶根土,是一位雇农。当时,叶根土一家五口的生活窘境,让20岁的徐永辉一阵心酸。他举起相机,为叶家拍下了第一张全家照。
“我能翻身,相信他们也能翻身!”同样劳苦出身的徐永辉,决心用镜头记录叶家的变迁。
10年、20年、30年……70年;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入党、参军、盖新房、买车、上大学……徐永辉跟拍叶家70年的镜头中,从最初的饥饿、贫穷、疾病,渐变为团圆、和谐、富足。
70年光影虽无声,70年人间已巨变。
在距离当年的叶家仅十几公里的南湖烟雨楼下,静静驻泊着曾承载开天辟地伟大梦想的红船。
98年前,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带着初心与使命,从这里登上了历史舞台。70年间,千千万万名“叶根土们”跟着新中国的成长步伐,命运发生了巨变。
新中国的70年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印证初心和使命的奋斗史。
“在嘉兴,农村的发展赶上了城里!”平湖当湖街道通界村村民胡永良说。
1995年,胡永良退伍回乡,为筹措6万元做买卖,20多个亲戚战友借了个遍,差点难倒了这条汉子。现在家家户户都住上新房,胡永良也搬进了新小区,物业和城里一样。“好山好水好空气,村里生活让城里人都向往。”
通界村村党总支书记毛建明说,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92万元,而2006年村收入不足10万元。
“今天的嘉兴,创新活力更强劲,城乡区域更协调,对外开放更深入,成果共享更普惠。”嘉兴市委书记张兵说。
嘉兴是浙江的缩影。70年间,浙江生产总值从15亿元跃升到5.6万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16元和47元,增至5.56万元和2.73万元,连续18年和34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城乡收入比缩小至2.04:1。
一组组数据凸显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超过90%,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所有县(市、区)全部建成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革命红船起航地,如今已成为均衡富庶发展的先行者。”浙江省委党校党建研究所副所长刘勇说。
“驻足在红船前,回想你们在这艘船上的坚定与伟大,放眼望去身后远处的高楼大厦,不禁心潮澎湃。”浙江一位高中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70年前,烟雨楼是嘉兴城区制高点,站在这里可以远眺全市。虽时至盛夏,但游人不减,一位参观者说,现在嘉兴市高楼林立,感觉烟雨楼好像变矮了。
“不是烟雨楼矮了,而是今天的嘉兴和中国一样,长高了!”旁边一位老者笑着说。
从先天不足的资源小省到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义乌商人曹小刚又一次拎包出发,只身来到巴西、阿根廷,触摸地球另一端的市场脉动。
走街串户,用手比划,随时成交。尽管已近60岁,尽管已在世界玩具行业掌握一定话语权、合作商超过3万家,曹小刚仍坚持用朴素的生意经,扩张着自己的商业版图。
半个多世纪前,在曹小刚的家乡,一只拨浪鼓摇出了浙江市场经济奇迹的先声。
义乌,县级市,中国小商品城……诸多地理名片背后,是从“鸡毛换糖”闯市场的“敲糖帮”,到年外贸出口超过2500亿元、占全国1/66的“世界超市”的角色转换。
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道遍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新中国历史中,像曹小刚一样的浙江人,秉持“四千精神”,勇乘改革开放东风,搏击市场经济蓝海。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浙江,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缺乏,发展要素先天不足。一大批洗脚上岸、倔强前行的浙江人,开始走出浙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第一批个体工商户、第一家股份合作企业、第一批专业市场、第一条民营控股铁路……敢为天下先的浙江,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一次次写下虹彩华章。
如今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四的浙江已是“遍地英雄”:437万个体工商户,200多万家民营企业,570多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平均每26个人中就拥有一家企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浙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一系列新成就。
在义乌小商品城、海宁皮革城、柯桥轻纺城等专业市场,在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娃哈哈等行业领军企业,成百上千个经济模块活力迸发、大潮涌动,“蚂蚁雄兵”式的创业者生生不息、矢志精进。
浙西衢州,纳晶科技投资3亿元、年产150吨的量子点胶水项目,从达成意向、建成投产到产生效益,比企业预期早了将近半年时间。“以前要跑几十个部门和中介,提供几十斤重的材料,现在能省则省,这都成了企业的效益。”浙江纳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叶华说。
对经济基础并不雄厚、区位优势并不突出的衢州而言,“最多跑一次”改革,造就了左右企业投资走向的最重砝码。
目前在浙江省,省市县三级“最多跑一次”事项实现100%全覆盖,满意率95.6%。
在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撬动各领域改革的同时,浙江还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
站在宁波舟山港码头上,面朝烟波浩渺的大海,巨轮进出,汽笛声声。这座东方大港的货物吞吐量,已连续10年居世界第1位。现在一天的货物吞吐量,超过了改革开放之初一年的量。
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义新欧”中欧班列、全域全方位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成功举办……浙江在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大路上越走越宽。
多元市场的开拓、平台能级的提升,让浙江出口保持了良好的态势:今年上半年出口增长6.6%,占全国份额13.2%。
70载拼搏奋进,浙江正成为全国体制最活、开放程度最高、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
“八八战略”的省域实践推动浙江高质量发展
发展从来都没有一帆风顺,历史总是在螺旋式上升。
本世纪初,浙江进入经济增速最快时期,也率先遇到“成长的烦恼”: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增长方式粗放、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2003年7月,浙江省委提出了面向未来进一步发挥八个方面优势、推进八个方面举措的“八八战略”。历届省委一任接着一任干,接续奋斗,持续推进“八八战略”在浙江的生动实践。
——高质量建设美丽浙江,为美丽中国提供鲜活样板。
地处浙西南山区的庆元县,绵绵群山的最高峰被称作百山祖。
“生态环境以前被看作负担,现在是生产力。”浙江百山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星丽说,因为环境质量上乘,企业洁净车间过滤漂浮物、微生物的成本,每年能节省超过10万元。
美丽生态变身“经济要素”,环境改善激发资源价值……从丽水到浙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探索中逐渐清晰。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蹄疾步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全域“大花园”建设让浙江景美人和。2019年6月,联合国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在杭州举办。
美丽生态带来美丽经济,美丽经济造就美好生活。
田间地头上万座文化礼堂,让农民既“身有所栖”,也能“心有所寄”;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实证5000多年中华文明;“最美现象”从个体变为群像,从盆景变成风景。
——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在杭州,出台一系列科技新政、人才新政、投资新政,提升浙江大学,建设之江实验室,成立西湖大学,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在绍兴,鲁迅笔下少年闰土守护的那片西瓜地里,长出了一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浙江闰土股份有限公司。步入车间,“5G+工业互联网”悄然带来变革:数据时延压缩至15毫秒,车间DCS控制系统数据实时采集,故障排障时间节省52%……
数据显示,2013年到2018年,浙江规上工业劳动生产率从人均16.78万元,提高至人均22.5万元。
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兰建平说,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正加快浙江传统产业和块状经济不断改造提升。
浙江还实施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千亿级企业的“雄鹰行动”,帮扶优质中小企业、培育隐形冠军和单项冠军的“雏鹰行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凤凰涅槃的“凤凰行动”。“三鹰”展翅高飞,为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注入新动能。
——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持续推进。
在浙江省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手中,都有3份报表。除了“经济报表”“生态报表”,还有“平安报表”。
上世纪60年代源于浙江的“枫桥经验”,已逐渐走向全国。浙江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顺应了百姓对安居乐业的期盼。
钱塘潮起,潮峰奔涌,新中国70华诞日益临近。每年此季,江畔总有万千“赶潮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走过风雨兼程、砥砺奋进70载的之江两岸“赶潮人”,正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姿态,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浙江篇章!
(新华社杭州8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