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鞋书记”杨善洲:用为民情怀筑起绿色丰碑

来源:新华社作者:林碧锋责任编辑:杨红
2019-08-16 16:24

“草鞋书记”杨善洲:用为民情怀筑起绿色丰碑

新华社记者林碧锋

八月的大亮山,郁郁葱葱。在云南保山市施甸县的杨善洲纪念馆里,“人民公仆杨善洲”几个红色大字格外显眼,前来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的人们络绎不绝。

“我要回到家乡施甸种树,为百姓造一片绿洲。”为了践行这一句朴实的诺言,杨善洲退休后,回到家乡的大亮山植树造林22载,绿了荒山,白了头发,造福百姓,奉献到生命最后一天。

“草鞋书记”永葆农民本色

1965年的一天,一位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的中年人来到施甸县保场公社,打听公社领导在哪里。接待的同志一看来了个农民,而领导正准备接待县委书记,就随口打发说“领导不在”。

中年人一听没作声,转身就去村子里面转悠了。过了约定好的时间,公社领导仍然没见到县委书记,仔细一打听才知道是接待员把县委书记当成农民给打发走了……这位县委书记就是杨善洲。

下乡经常随身携带锄头,还喜欢戴草帽、穿草鞋……杨善洲1951年参加工作,先后任云南省施甸县委书记、保山地委书记等职,始终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

面色黝黑、双手长满老茧的杨善洲,喜欢下乡和农民一起锄田、栽秧,走家串户体察农民疾苦。一辈子爱和农民一起劳动的他,把与群众一起劳动当作了解基层的重要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他说。

1985年,昌宁县金华乡遭受严重水灾,时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立即开会提议暂停在建的地委办公大楼,把资金用来救灾。有些同志有意见,杨善洲反问:“如果眼看着人民群众受苦,我们却悠闲地坐在富丽堂皇的大楼里,你不觉得有愧吗?”

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

杨善洲就这样带领着保山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大胆探索一系列改革实践,在较为贫瘠的家乡播撒经济社会发展的种子,逐渐把保山建成“滇西粮仓”,工业、建筑业实现从无到有。

扎进大山践行朴实诺言

“山不绿,地瘦薄,这是山里的穷根子。”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卷起铺盖扎进大亮山,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

“大亮山、大亮山,半年雨水半年霜,前面烤着栗柴火,后面下着马牙霜……”

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最初用树枝搭的窝棚,不到半年就被风吹烂了。杨善洲就领着林工一边造林,一边建房,花了7000元修建起40间油毛毡房。山里风大,雨多,潮湿,杨善洲在油毛毡房一住就是九年多。吃饭、办公的桌椅、床铺,也因陋就简。

改变荒山秃岭需要大量树苗,可没有资金去哪弄树苗呢?

很长一段时间里,杨善洲时常和林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他就带头到花市街上捡果核,实在捡不完,就发动林工一起去捡。

没有肥料,大家提着粪箕到村寨路上捡牛马猪粪作底肥;没有资金,杨善洲奉上一张笑脸,多次到省、市相关部门跑项目……

一个个小果核,在岁月轮回中渐渐长成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22载辛勤耕耘,杨善洲带着干部群众,植树造林5.6万亩,让大亮山披上绿装。他还带领大家修建林区公路18公里,架设输电线路4公里多,让大亮山附近的群众过上通路通电的生活。

善洲林场筑起绿色丰碑

1988年10月的一天清晨,杨善洲带着林工自学洪上山查看刚种下不久的树苗。临近中午,他们在山坡上休息。“老书记您为什么要来种树啊,在城里享福不是很好吗?”自学洪不解地问。

老书记随后意味深长地说,我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是党培养了我,家乡养育了我。“大亮山光了,没有人牵头,我要把林子造起来,好好做一件事。”

不忘初心,奉献一生。

2009年4月,杨善洲把价值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他说:“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能物归原主。”

2010年7月,杨善洲最后一次上大亮山,病重的他喘得很厉害,每走几步就要停下来歇歇。望着自己种下的树,老人笑得很开心。“我现在来得少了,你们要记住,树木成材后一定要按合同给老百姓分成。”他特意叮嘱林场负责人。

2010年10月10日,83岁的杨善洲告别人世,留下一片绿洲。为纪念老书记,大亮山林场此后更名为“善洲林场”。

2014年12月,杨善洲干部学院挂牌成立。如今,这里的课堂上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

已是惠泽在,犹有余香存。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林木葱郁,溪流淙淙。大亮山的森林覆盖率也从1988年的不足17%升至如今的97.17%。

“父亲只是做了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情。”如今,杨善洲的二女儿、施甸县委党校教师杨惠兰时常在杨善洲干部学院讲述家教家风。她说:“父亲的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将以他为榜样不断前行。”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