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沿线老区军民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梁寒光 陈 利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9-07-18 03:01

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

■武警广西总队柳州支队政治委员 何方礼

石山林立,土地贫瘠,贫困人口多、程度深……27年前,我当兵入伍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这是当时这个县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

后来,我了解到在白云、大浪等乡,居住着瑶族的一个分支—红瑶,世代踞山而居的红瑶群众,传统中有“狗不耕田,女不读书”的观念,适龄女童入学率一度极低。直到上世纪90年代,当地才办起首个“红瑶女童班”。

我第一次接触红瑶女童是在1993年3月。当时,我所在单位组织官兵到“红瑶女童班”开展助学活动,官兵翻山越岭大半天才到目的地—眼前的一切令人惊讶:低矮的木楼里,女娃们穿着破烂的衣衫,光着脚丫,有的甚至起了冻疮……一切看上去像一幅黑白照片,暗淡低沉。

当时,我就产生了要为她们做点事的想法。后来我听说,“红瑶女童班”不时出现辍学或旷课情况。为此,我不仅把省下来的3万多元钱全部拿来资助她们,还跟战友一起说服群众支持女娃完成学业。如今,国家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让红瑶女童在学校“进得来,读得起,留得住”。当地政府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学生“免费午餐”,为山区孩子“吃饱饭,上好学”提供了保障。

时至今日,当年的女童已成长成才,并怀揣感恩反哺社会,成了百姓贴心人、致富带头人、爱心播种人。第一届“红瑶女童班”的凤秀娟,退伍后凭着在部队学习的医疗卫生技能赢得“凤医生”的美誉。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凤桂鲜,成为全县历史上第一个红瑶女教师。很有经济头脑的陈英花成功创业,带动群众一起致富……爱的循环,让这里处处充满信心与活力。

统一的校服,齐全的学习用具,完善的教学设施……来到瑶乡的人们再次走进学校,同样会对眼前的一切感到惊讶。但这“惊讶”背后,已少了我内心当初的痛楚与苦涩,取而代之的是欣喜与安慰。

有道是,知识改变命运。在瑶乡,教育为群众带来改变和希望。据统计,在各级帮助下,曾经贫穷偏僻的大瑶山,先后走出400多名红瑶女童。她们凭借学到的知识,改变着自己的命运和家乡的面貌。

迈入新时代,红瑶群众趁着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因地制宜种柑果、修茶园、养山鸡,有的还加入了农业合作社,搞起了板栗、百合等特色农业。村民凤金德建了个牛蛙养殖场,不但自己致了富,还带动群众逐步脱了贫。

瑶乡之变,不仅让我这个参与者、见证者感到欣慰,更让我和战友们信心十足。未来,我们将和群众一起,为更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特约记者 许 东整理)

老区旧貌变新颜

■龙礼彬 王群学

仲夏的井冈山,游人如织。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第二展厅内,人们聚拢在一处雕塑前,静静地听解说员袁婧燕讲述“插牌分田”的故事。

1928年初,毛主席领导井冈山地区人民群众发起“插牌分田”运动,烧毁地主的田契,按人口平均分田,让农民获得了祖祖辈辈都梦寐以求的土地。这一年,庄稼获得了大丰收,老百姓踊跃交粮、支援红军。

一身戎装的袁婧燕,正是当年与毛主席并肩战斗的袁文才曾孙女。作为一名光荣的“井冈山民兵”,她和家人见证并参与了老区的建设发展。她介绍,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井冈山百姓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受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曾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

“革命前辈流血牺牲,就是为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红军后代,助力群众奔小康更是责无旁贷!”2002年3月,黄才生来到井冈山市人武部任职,此后再也没有离开过。他说,自己刚到人武部任职时,当地贫困发生率达29.96%,大陇镇中村全村36户群众有21户居住在透风漏雨的土坯房中,屋里是土灶台、木板床,屋顶盖着树皮和茅草。

老区不富,寝食难安。为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驻地子弟兵和群众在红土地上打响了脱贫攻坚战。该人武部专门定点帮扶中村,目的是先啃下“硬骨头”,为群众打造一个脱贫样本。10多年来,他们大力实施助学、扶贫、送医、绿化“四项工程”,实现帮扶一村发展一村,帮扶一户脱贫一户。

“住进大陇镇时刻不忘共产党,搬出九华岭感谢亲人解放军。”如今,人们走进中村,随处可看到村民门口贴着类似内容的对联。村民朱开文说,自己以前住在3.5公里外的九华岭深山沟里,后来在子弟兵的帮助下,他才迁到了中村,住进由人武部出资援建的三层小洋楼,彻底告别了世代居住的低矮土坯房。“没有子弟兵的帮助,我哪有今天的好条件。”言语间,朱开文难掩感激之情。

在距离中村不远的坳里乡寨下村,村民最头疼的问题是“行路难”。黄才生至今记得,他第一次与同事到这个村走访,车子行走在崎岖不平的砂石山路上,颠簸得令人作呕。后来,人武部职工曾润洲到村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多方筹措资金整修了村里的外通道路,并建起一座宽10米、长60米的“军民同心桥”,结束了村里孩子汛期坐铲车过河的历史。

山村之变,仅是该人武部帮扶老区的缩影。多年来,他们协调驻军部队在井冈山落实了77个援建项目、筹措资金9700多万元,为群众脱贫注入了强大支撑力量,开创了革命老区扶贫帮困新模式。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车行山间,听黄才生讲着动人的故事,笔者不禁想起毛主席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穿越承载荣光与热血的时空,当年的红土地已今非昔比—2017年2月26日,井冈山市正式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

“民心所向,就是努力的方向。”聊起未来,黄才生信心满怀。他说,脱贫不是最终目标,子弟兵还将与老区群众一起,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合力奋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