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伍18年47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他的巡逻背囊有何变化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杨祥国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9-07-17 00:09

入伍18年,我先后参加了80余次巡逻,行程累计2万余公里,47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累计用坏12个背囊。背囊虽无言,却是我朝夕相处的“战友”,亲密无间。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巡逻背囊里的加减法

讲述人:杨祥国

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团副营长,2001年12月入伍,因戍边成绩突出,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

整理人:李国涛、孙梁、冯啸

杨祥国巡逻时背着背囊。孙 梁摄

入伍18年,我先后参加了80余次巡逻,行程累计2万余公里,47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累计用坏12个背囊。背囊虽无言,却是我朝夕相处的“战友”,亲密无间。

2014年,作为四级军士长的我,被原成都军区破格提干。提干前,我所在部队是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团6连,6连所走的巡逻路在西藏军区是最难最险的一段。其中一条巡逻路悬挂于绝壁之上,我们要徒步行军3天2夜,途经10余条冰河,有37处险隘需借助攀登绳,26处崖壁需架设悬梯。还有一条巡逻路需翻越5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山,一路上雨雪不定。

这两条巡逻路因为距离长用时久,因此需要携带大量物资,巡逻人员平均负重达35公斤,背囊就是最重要的装载工具。2002年5月,我第一次参加巡逻。由于缺乏经验,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我把牙膏、牙刷、口缸通通装进背囊,不料却被班长祝尚礼一顿呵斥:“带那玩意儿干啥,你体能好是不是……”说完,他递给我一盒口香糖,语重心长地说:“巡逻山高路远,重量能减轻一分是一分。”在祝班长帮助下,我努力给背囊做减法,毛巾、碗筷、脸盆通通不带。即使一减再减,25公斤重的背囊仍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时间长了,我的脊柱严重变形,身高比入伍时矮了1厘米。

为给背囊“瘦身”,我和战友们也是蛮拼的:雨衣换成一块轻薄的塑料布,罐装的功能饮料换装在矿泉水瓶里,饭碗用罐头盒代替……那时,我做梦都想着背囊可以减重,但御寒的棉衣、被褥一样不能少,一番下来,背囊还是那个“胖小子”。

在一次巡逻中,我们小分队冒雨前进,大雨浸湿背囊,里面的被褥像海绵一样疯狂地吸水。我们背着“喝饱水”的背囊爬坡上坎,别提有多吃力了。到了宿营地,全身僵化的我怎么也取不下背囊,几位战友把我摁倒在地,七手八脚才将其拿下。后来,我们巡逻时配发了睡袋,不仅轻便保暖,还防水防潮。睡袋“列装”,让背囊轻了足足2.5公斤。

除了睡袋,这些年,上级配发的“减负”装备也温暖着我们的心:单兵帐篷,让我们从此告别睡通铺、外面下大雨塑料帐篷里面下小雨的历史;头灯的加入,使手电筒光荣“下岗”,有效解放我们的双手,夜间行走绝壁时多重安全保障……战友们说,这些暖心物件儿不仅实用,还让背囊“减肥”,背囊的使用寿命也随之增加。

随着戍边条件不断改善,一方面,巡逻背囊的重量减了下来,另一方面,巡逻背囊里各种物资的功能却多了起来。翻看背囊,新鲜玩意儿还真不少:夜视仪、充气睡垫、简易医药箱、自热米饭……科技发展的春风,也吹上高原边防。2016年,我军校毕业后重回老连队,战友胡玺乾兴奋地向我介绍他的巡逻法宝——登山梯。从前,胡玺乾吃过老式登山梯的亏。一次翻越“刀背山”,他脚下的悬梯朽断,眼看就要坠入幽谷,我眼疾手快拽住他的背囊,才化险为夷。如今的登山梯由特殊材料制成,携带方便,承重性强,伸缩式设计可以快速展开收拢,能够应对各种悬崖峭壁,使巡逻安全系数得到很大提升。

巡逻背囊里物资的增增减减,是近年来雪域边关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唯一没有变化的是那面五星红旗。每次巡逻到点到位后,战友们的誓言依旧响亮:“请祖国和人民放心,这里有我,强军固边,山河无恙!我们站立的地方是——中国!”国旗映照雪山,格外显眼。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