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再走长征路|鲁班镇红军烈士陵园:两代退伍兵的坚守与传承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杨凡凡责任编辑:于雅倩
2019-07-14 16:25

老兵守陵45年

1971年秋季的一天,鲁班镇红军烈士陵园来了一位退伍老兵,他是自愿请命到陵园来守陵的。

1925年出生的刘福昌,是鲁班镇小水村人,17岁时被国民党抓壮丁,编入国民党54军,成为中国远征军的一名士兵。内战爆发后,刘福昌所在部队战场起义,他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的一名战士,参加过渡江战役和解放浙江、福建等战役,因作战英勇,先后荣立2次三等功、1次二等功。

1971年的一天,刘福昌走进当时的仁怀区区委书记办公室,书记望着他说:“打算派你去守红军烈士陵园,你愿不愿意?如果你愿意,那你就得一直守到你死那天为止。”刘福昌坚定地回答:“我愿意!”

守墓之初,刘福昌的报酬仅为每月30元,即便逐渐增加,他后来的收入加上退伍补助也只有1000多元,但他从不在意这些,始终怀揣初心坚守下去。四季更替,岁月流转间,与红军烈士朝夕相伴,45年时间匆匆而过。

45年里,刘福昌用坏的扫帚已逾1000把,他亲手栽种的雪松、杉柏、梧桐、万年青等树木已有2000多株。

2000年,鲁班镇镇政府成立了陵园管理小组。考虑到刘福昌老人的身体健康,镇政府不再安排他守墓,但他却不舍得离开,仍吃住在陵园,负责打扫陵园、修剪花草、接待来访等工作。红军烈士陵园大门入口处,他还用米仔兰栽种成党徽形状,并定期修剪着。他说,守好红军烈士陵园,就是为党、为人民服好务。

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刘福昌始终甘于隐姓埋名坚守初心?今天,在老人生前接受采访的话语中,我们能够找到答案:“我亲眼看见发生在鲁班场的那场血战!红军英勇奋战,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人民的江山,换来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我为自己崇拜的人守护英灵,心甘情愿!”

2018年7月12日,刘福昌老人在水口大女儿家中去世,享年94岁。如今,再提起他,当地群众都肃然起敬,“抗战英雄民族脊梁,功昭日月国人共仰”是他一生的写照。

接力守陵20年

刘福昌老人走了,但守陵人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守陵人的光荣使命仍在传承。

在鲁班镇红军烈士陵园,除了刘福昌老人在守陵外,其实还有一位退伍兵也在为烈士守陵,他的名字叫郭德刚。

郭德刚1951年1月生于贵州省仁怀市,1973年1月应征入伍,1977年4月1日退伍返乡。之后,响应国家召唤,他参与边境作战支前任务。1979年4月光荣地“第二次退伍”的他,先后在隆堡前村生产队等多个单位工作过。

“因为当时参加边境作战我的脚负了伤,1984年之后我行动不便,没有参加工作。”郭德刚老人说,在民政部门的帮助下,他1999年继刘福昌同志之后,成为光荣的“守陵人”,到现在算起来已经有20年了。

郭德刚老人正在接受记者采访。中国军网记者杨凡凡摄

据郭德刚回忆,他刚到陵园的时候,看到刘福昌同志每天五点半到六点之间就会起床,洗漱完毕之后就开始打扫卫生,而且还不准外来人员进来破坏环境等。就算在休息时间里刘福昌也坚守岗位,都没有想着出去走走,放假时也总是想着陵园里面的事,因此对刘老的起早贪黑十分不解:面积不大的陵园哪里需要如此频繁清扫?

慢慢地,在日积月累的工作和刘老的熏陶下,郭德刚明白了那份虔诚的含义。怀着对先辈的敬仰和传递红色基因的使命,郭德刚也每天和刘老一道早起,认真清扫陵园的每一寸土地,坚守好自己的岗位,用心感受守护陵园的意义。

“如果不是当时红军浴血奋战,哪有今天的幸福?如今的鲁班镇红军烈士陵园松柏树木葱郁,绿草茵茵,阶梯整洁,红军烈士的灵魂在这里得到了安息。我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与红军烈士朝夕为伴,烈士陵园已成了我的精神支柱。”郭德刚老人感言

“爷爷生前多次告诉我,心中要永远对这些红军先烈怀有一份崇敬。”郭德刚老人还告诉记者,自己老家就在白家坳后面,当地的老人和自己的爷爷都曾目睹红军血战鲁班场,事后还帮忙掩埋过红军烈士遗体。

郭德刚向记者展示他从第一代守陵人刘福昌手中接下的守护红军烈士英灵的旗帜(中国工农红军军旗)。中国军网记者杨凡凡摄

这些年,无论是平时还是逢年过节,郭德刚老人一直坚守在陵园中。一方面,他觉得守护烈士就是传承革命精神,另一方面也是兑现自己接过刘福昌老人传下的“接力棒”时作出的承诺。

“我非常热爱守护红军烈士英灵这份工作,更觉得无比光荣,我要一直坚守到走不动路的那一天。”郭德刚坚定地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