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种苞米一年才赚几个钱啊,一亩地也就1000块钱,现在种猕猴桃,一亩地就能卖10000块,再加上光伏发电的分红,清水莲菜的分红,日子比以前好太多了。”说这话的是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柿村村民王庆余,此时的王庆余坐在村里新建的文化广场上和军网记者拉家常。
柿村地处革命老区,习仲勋同志曾题词“渭华起义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这片红色热土是当年刘志丹等同志领导渭华起义的地方,受黄土塬地貌、耕地资源少等影响,老区人民的生活一直比较困难。
因为贫困,村民看不起病,精神匮乏,思维固化……村民王庆余说:“当年我家女子(女儿)读大学,一年学费几千块,家里都是咬咬牙在供,后来娃跟我说想考研,也一定能考上,我知道研究生三年要几万块的学费之后,跟娃说我供不起……”
可是现在的柿村,却完全看不出是几年前贫困村的模样——
村口是一片片碧绿的荷叶,成片的柿子林在阳光下流露出勃勃生机,村里道路平坦,新建的文化广场上簇拥着看节目的村民……同行的记者打趣地说到:“这哪里是贫困村,分明就是小康示范村。”
短短的几年时间,一个落后的贫困村为何能有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故事还要从这支扶贫工作小组说起。
军地合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这里体现
2016年9月,柿村被定为军委后勤保障部定点扶贫村,联勤保障部队驻陕某基地政委高海科被指派牵头负责督导帮扶驻地柿村、竹峪村、康宁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受领任务后,高海科和战友们一刻也没有停歇,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和乡亲们一起蹲地头、拉家常,和村里干部们谈规划、跑项目,为党员们上党课、讲政策……
今年7月1日,为纪念建党98周年,高海科带领官兵代表,来到渭华起义纪念馆开展纪念活动。活动结束后,高海科带头跳进半米多水深的莲菜池中清理杂草,从上午8点半到下午1点半,整整5个小时,官兵们都在炎炎烈日下劳作。
柿村的支部书记郭焕民,为了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从外地朋友那里得到猕猴桃树苗之后,像抱孩子一样把它抱回家,精心呵护。在种植清水莲菜的时候,因为水渠被堵浇不上水,他带头跳进水渠中清理淤泥,连续奋战了几个昼夜。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贫困村的面貌就这样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
输血不如造血,打造村级特色品牌
柿村当地日照时间长、荒地坡地多,根据这样的情况,部队工作组优先选定绿色环保、收益稳定的光伏产业。开始,这个项目并没有得到村民的理解。部分群众担心土地流转出去后生活没着落,不如各自种点粮食,能吃几顿算几顿。不仅如此,听说光伏发电项目除了部队和政府出资外,还要贫困户贷款投资100万元,村里反对的声音就更大了。
高海科和战友们不畏困难,带头宣讲党中央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优惠政策等,终于让老百姓打开了心房,解开了心结。
现在,光伏项目如期竣工并入国家电网。自2018年4月起,该项目已为100户贫困户分红4次,户均收益5500元以上。更可贵的是,通过开发太阳能资源,参与光伏发电站产业的100户贫困户可以实现连续25年的稳定收益,脱贫致富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个项目发电靠的是太阳能,绿色环保无污染。”郭焕民满意地说。而村民郭庚戌第一次拿到分红金时则高兴地说,这辈子都没有想到阳光还能赚钱,还是部队官兵有办法。
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深入开发,柿村交通越来越便利,来“渭华起义革命纪念馆”瞻仰的游客越来越多。部队官兵便和村干部商量,全力打造“红红火火”的柿林,让红色柿林与绿色莲池相互辉映,通过红色旅游和绿色产业两个渠道实现双收益。
渭华起义烈士纪念碑
在竹峪村和康宁村,部队工作组协调村办企业,优化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修建了村办企业道路和田间地头的生产道路,又协调企业领导以此作为贫困户入股股金,使贫困户每年既能固定分红,同时还可进厂务工,解决了80多名贫困群众的劳动就业问题,单进厂务工一项,就使人均年增收1.8万元。此外,这些年在部队工作组的指导下,柿村的猕猴桃产业、清水莲菜项目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一个又一个扶贫项目,让村民们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柿村村民郭铁栓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我还参加了部队和村里投建的光伏发电站和清水莲菜种植两个项目,光伏分红4000元,清水莲菜分红4000元左右,再加上我这20亩猕猴桃的近10万元收入……”说起现在的生活,郭铁栓感觉就像在做梦。
不仅要钱包鼓,精神文化建设也要跟上
这几年,郑州联勤保障中心定点扶贫村竹峪村外出打工的人员多了,留守村民的文化生活贫瘠,村里的乡风文明建设一直推不上去,现在建成的农家书屋、农民夜校、集办公娱乐学习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让人民群众娱乐健身有场所,学习生活更方便,村里的精神风貌也大为改观。
以前的柿村,连舞台都没有,具有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碗碗腔”(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面临失传的困境,当地的老艺人郭师傅说:“祖上传下来的手艺都快带到黄土里了,多亏部队建起的文化大舞台,现在还有年轻人主动登门拜师学艺。”
为帮助村民解决好“看病难”的问题,也防止村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部队工作组协调多方,建成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村级卫生室和远程会诊系统,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请远在大城市的三甲医院专家“面对面”会诊,惠及了周边14个村庄3万余村民。
不仅如此,现在柿村建起了网络信息中心,为网络办公、网上咨询、网上销售打造了信息平台;图书室藏书7600余册,为农民学理论、学科技、学文化提供了良好场所。与华州区委区政府共同兴建文化广场、红喇叭广播站、棋牌娱乐室、音乐学习室、灯光球场、室外健身场、仿古戏台,一个个崭新的设施配套落成,满足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部队扶贫3年来,成果颇丰。目前,3个定点扶贫村无论是村容村貌还是干群关系都焕然一新,柿村一跃成为渭南市“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点”、“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竹峪村已摘掉贫困帽子,柿村和康宁村脱贫率也分别达到95%、90%,预计今年底将彻底脱贫。
那曲用部队扶贫故事改写的华州老腔是这样唱的:“军民打胜攻坚战,美丽乡村笑开颜……”
老腔一首首吼起来,这声声的嘶吼,像是在告别那曾经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也像是在诉说新时代军民同心扶贫攻坚的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