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学书,男,汉族,1935年2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退休职工。
董学书从事蚊虫分类、生态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60余年,即便退休后依然把精力专注在工作上,为中国及亚太地区蚊虫分类研究和蚊媒传染病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生命不息,耕耘不止”的敬业精神。
上世纪50年代,董学书毕业后回到瘟疫横行的云南思茅,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疟疾防治工作者。几十年来,董学书始终在工作岗位上孜孜不倦,为蚊虫分类及生态研究默默奉献。他带领团队收集上万套云南蚊类标本,建起国内最大的蚊虫资源库。他编纂《云南按蚊检索图》《中国按蚊分类检索》《中国媒介蚊种图谱及其分类》《中国覆蚊属》等学术专著累计410万字,已成为中国及亚太地区蚊虫分类生态研究的教科书。在《云南蚊类志》这部214万字的鸿篇巨著中,董学书一笔一笔亲手绘制了书中384个图版、2000多幅插图,为中国蚊类研究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数据。
董学书退休后第二天就回到实验室,继续蚊虫研究。他在实验室解剖、鉴定、记载、绘制蚊虫……不断探索“防蚊术”。随着年龄增长,董学书更有强烈的紧迫感。他给自己安排出一份365日的“狂人”日程表:周一到周日正常上下班,全年365天都是工作日。除了生病,董学书把时间都用在“斗蚊”事业上。在董学书的儿子看来:“家只是父亲吃饭和休息的地方,实验室更像他的家,他在实验室的时间比在家还要多。”所里曾向董学书提了很多次,要给他发返聘工资,都被他婉言谢绝。他只要一张办公桌,并将获得的奖金作为特殊党费交给组织。如今84岁高龄的他仍然在蚊虫研究岗位上孜孜不倦地奋斗着。
为让蚊虫研究工作后继有人,董学书采取培训授课、跟班学习、个别辅导等方式,根据实际情况为每个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把自己的丰富知识和宝贵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后辈。他先后培养数百名国内和东南亚周边国家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如今,许多学生已成为各国蚊媒传染病防治研究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对“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董学书荣获云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