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理想高于天
——解读红军长征壮烈“起步”
新华社记者柳王敏、袁汝婷、黄可欣
这是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通道转兵纪念馆外景(6月18日摄)。新华社发(陈泽国 摄)
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至1935年新年的两个多月里,跋山涉水,英勇战斗,连续突破国民党军队四道封锁线。
在寻访红军长征起始阶段的征程中,记者感动于红军壮烈的牺牲故事,感奋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气概;强烈感受到,红军长征何以取得最后胜利。
顾全大局,不畏牺牲
红军战略转移先遣队的出发,比中央红军还要早两个月。
1934年8月,红六军团9700余人,由江西遂川的横石和新江口出发,突破国民党军多道封锁,来到湖南郴州市桂东县寨前镇,在这里誓师西征,为中央红军长征起到了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
桂东县党史专家罗健东说:“探路的队伍是冒着很大风险的,要讲大局、讲纪律,要有不畏牺牲的精神。”
中央红军长征后,红二、六军团在湘西发动攻势,调动和牵制了敌人11个师又2个旅的兵力,打乱了蒋介石的作战部署,有力配合了中央红军在湘黔的行动。后来,红二、六军团在湖南桑植县出发,挥师北上长征,后编为红二方面军,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
记者在桑植县看到,昔日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已修缮一新。当地各级党员干部,正为夺取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而奋战。县扶贫办主任熊基林说:“我们发扬的,正是红军舍小我为大我的牺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