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福建长汀的中复村,是当年红军长征出发的第一村。新华社发
在福建长汀中复村红军桥,“红色讲解员”钟鸣(右)向儿子传授讲解经验。新华社发
“从福建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北部道路的尽头为止。”美国作家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一书中这样描写长征。这个“福建最远的地方”就是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
“红九军团长征二万五千里零公里处”,中复村观寿公祠石碑上的文字,把我们带回了八十五年前,那次远征的集结时刻。
誓师大会上,红军背起沉重的行囊,装的是全部装备与家当,是对幸福的渴望与梦想,是献身革命的誓言,是革命必胜的信念。
军号吹响,队伍出发。告别乡亲的同时,红军带上了苏区人民的期待,带上了革命的初心与使命。
出发 红军不怕远征难
观寿公祠外墙上的金属铭牌,标记着“松毛岭战斗指挥部旧址红军长征出发地”。1934年9月30日上午,红九军团在钟屋村(后改名中复村)祠堂门前大草坪上召开誓师大会。当天下午3时,红九军团兵分两路,开始向西战略转移。
中央红军在中央苏区的最后一次大仗——松毛岭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红军后代、红色文化讲解员钟鸣介绍说:“9月30日,红九军团撤离阵地,在此门前大坪集结,告别乡亲,开始长征。红九军团是长征路途最远的军团。”
福建有两个长征出发地。由长汀北上百余公里,就是另一个长征出发地——宁化县。据《宁化县志》记载:1934年8月,红三军团一部在高虎垴战斗和万年亭战斗失利后,在凤凰山一带待命。1934年10月上旬,红三军团一部撤出防区后,从凤凰山出发向江西于都集结,进行战略转移。
6月12日,记者走进宁化县淮土镇凤山村,来到这里的红军万岁门楼前,听老红军的后代黄永昌讲先辈的革命故事。村里老人回忆说,当时从禾口、淮阳方向不断有红军部队走来,经凤凰山、大王村,往江西横江方向去,走了三天三夜,可能有上万人。当年,驻扎在凤凰山的部队离开时,许多老百姓依依不舍,自发送青菜、黄豆、大米、鸡蛋以及布草鞋等给红军战士,有的还送红军战士一程到10华里外的江西地界。
中央红军及中央机关共8.6万多人踏上了长征路,其中有近3万名福建儿女,约占参加长征部队总数的三分之一,他们来自福建的近30个县市,其中以闽西的长汀、上杭、宁化、永定、连城、建宁为多。
长征前夕,闽西中央苏区人民积极参与“扩红增粮”,为红军长征的出发奠定了基础。1934年,国民党军队发动的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进入紧要关头。由于“左”倾路线领导人采取错误的战略战术,致使反“围剿”作战连连失利,损失惨重,形势日益危急。为挽救苏区,临时中央提出开展“红五月突击扩红运动”,扩大红军5万名。据此,福建省和闽赣省进行大力动员,掀起“猛烈扩大红军”的热潮。到6月底止,福建省参军人数达7160多名,闽赣省达1300多名。宁化苏区筹集粮食950多万斤、钱款近54万元,并组织2万多人次的担架队、运输队,担任支前后勤保障任务,因此宁化也被称为“苏区乌克兰”。
征程 为有牺牲多壮志
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缺衣少食的英勇壮丽的征程,就此在中国大地展开。在创造历史的远征中,闽西儿女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在湘江战役中牺牲近6000人,在甘肃高台战役中牺牲2000多人,到达陕北后,近3万名福建儿女仅剩下2000余人。
中复村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客家廊桥。南山镇文化站站长赖富家介绍说:“这座桥原来叫接龙桥,红军入村后,在桥上征兵、义诊、发放药物、宣传革命,当地村民后来便称这座桥为‘红军桥’。”
在桥上的4根木柱上,都清晰地保留着一条10多厘米长的刻度线,离地约1.5米,大概相当于一杆带刺刀步枪的高度。“达到这个高度,意味着人就能够背起带刺刀的步枪,就可以上战场了。”赖富家说,“当年在中复村参加红军的长汀百姓有两三千人,其中90%的人这一去再也没回来,因此这条线后来被称为‘生命等高线’。”在木柱旁的一面墙上,记者看到当年红军留下的征兵标语“救国不分男女老幼”,8个字经过岁月的侵蚀虽已不太清晰,但它们背后的意义仍旧十分震撼。
1934年深秋,就是在这条“生命等高线”旁,17名热血少年一同报名参军。临行之前,他们跪地起誓:谁活着回来,就要为他们的父母尽孝。战争是无情的,这一去,一帮情同手足的兄弟,最后只有钟根基一人活着回来。1952年,已是正团级军官的他,为了18年前的承诺,毅然决然地转业归家,为当年16个生死与共的兄弟尽孝。
大批闽西儿女在湘江战役中牺牲。原红34师100团团长韩伟,是当年跳崖幸存者之一。韩伟将军的儿子韩京京告诉我们:“父亲生前曾两度嘱咐我们要把他的骨灰埋在闽西大地。我想他是以此告慰烈士们的家乡父老。”韩京京在接受采访时强忍住泪水。如今,在闽西革命公墓内安放着20位开国将军的骨灰,韩伟将军是其中唯一非福建籍的将军。
在宁化县革命纪念馆,馆长邱明华把记者引到宁化籍红军烈士名册前。宁化县有13700人加入红军队伍,其中6000多人参加了长征,胜利抵达陕北的只有58人,超过99%的宁化籍红军牺牲在长征途中。目前登记在册的烈士3301人,另一半则成了无名英雄。
正是无数烈士的牺牲,激励起红军将士豪情壮志,造就了他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眼前电子屏上跳动的3301个名字背后,便是那些红军将士的伟大生命。更有那数以千计的无名烈士,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但他们的功勋永载史册。
豪迈 风展红旗如画
6月11日下午,“风展红旗如画”红色三明故事宣讲报告会在世界客属文化中心举行。在讲述《数字里的红色记忆》时,宣讲人王莉莉动情地说:“再看一眼那林深路隘苔滑的山山岭岭,给予我们的是壮怀激烈的坚毅,当隽永于心的红色年轮化为一种崇真的初心与使命之时,便有了风展红旗如画的豪迈!”
在毛泽东《如梦令·元旦》中,在“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的问答间,展现了伟人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的气概,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这种坚定的革命信念影响下,革命火种遍及闽西,促进了工农武装斗争的兴起。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闽西的革命实践,催生了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思想。1929年12月,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上杭县古田镇召开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是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杭古田主持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恢复和发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人民军队政治生态得到有效治理。
“中央苏区时期,毛主席创作或修改了大量的诗词、红军歌子、红军标语,还做了许多调查研究,这些都奠定了苏区红色文化的深厚内涵。”邱明华馆长说。只有文化才能凝聚共同的价值观。正是中央苏区深厚的红色文化,造就了红军的战斗本色,铸成了红军的军魂,明确了革命初心与使命。
马洪村是三明市2012年命名的首批“中央红军村”,这里的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红军标语原物。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红军标语存量在千条以上,2万多字,漫画10幅,字里行间迸发着红军的奋斗激情。
而最能激起红军战斗精神的便是那嘹亮的军号。在宁化县革命纪念馆里,有一件镇馆之宝,那就是这个馆唯一的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纪念馆原馆长张标发介绍说,捐献这本军用号谱的是我们这里的老红军罗广茂,他是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去保护它,才有这本我军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红军军用号谱。这里面收有340多首红军部队的番号,还有作战、学习、生活的曲调。采用五线谱记谱,保密性非常高,被称为红军的密电码。
展开号谱,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优美的五线谱。透过跳动的音符,仿佛那军号正响起。
在宁化县革命纪念园的“军号嘹亮雕塑”前,当地请来一名号手,照谱吹起了一段冲锋的号角。雄壮的军号激扬,那是中复村、凤山村红军出发时的号角,那是松毛岭、湘江边红军冲锋时的号角。军号久久回荡,催人奋进,激励我们,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整行装再出发。